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民俗文化

聊城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是与三弦平调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一个曲种。约在1920年前后,原唱盲人调的桑运昌,结合由高唐传来的时调(又名“丝调”)创出新腔,名“如意调”,流行于茌平北乡。后经城关夏亮修继续加工,成为目前曲调。因为在茌平城南流行,故称“南城调”。初为自操5件乐器的演唱形式,即盲艺人左手弹大三弦,中指食指夹鼓槌,面前架鼓,脚蹬梆子带动小锣,左腿上绑节子。鼓与小锣开场或大过门时用,演唱时只用三弦、梆子、节子伴奏,现仅保……[详细]
  原名“唱三弦”,均为盲艺人演唱,系济宁三弦平调传至阳谷的一个分支。因该形式流行于阳谷县境内谷山一带,定名“谷山调”。传统演出方式,亦是盲艺人自弹三弦,腿上绑节子击节演唱。唱腔为六声徵调式,始终为1/4节奏。以流水板为主,但亦有长达十几板的婉转拖腔和俏口垛句,并可任意吸收民间曲调,演唱起来毫不单调。谷山调书目与三弦平调略同。唱段有《唐王探病》、《包公夸桑》、《八戒拱地》等30余个,中长篇书有《五女兴……[详细]
  琴曲,也叫“临清小调”,是临清的一种传统小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国后由省和县文化部门对小调讲行挖掘整理,并改名为“琴曲”。建国后,琴曲发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乐团曾来临清,搜集了大量的琴曲资料。当时临清松林区文工团曾根据“琴曲”改编了很多演唱曲目,如:《红姑娘》、《懒老婆》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张军还将琴曲《吴塌拉扛活》整理改编后发表在当时的《曲艺》刊物上。“临清琴曲”和“临清时调”同出于……[详细]
  临清自明代以来,是各种俗曲小令的集中地。明人谢肇《五杂俎》中,就有“京师中之小唱半属临清”之说。它最早盛行于歌馆青楼,故称“窑调”。漕运衰败,歌馆凋零,但小曲却得以在民众中广为流传。1920年,临清陈玉山开落子馆,嫌“窑调”称谓不雅,改称“丝调”。1949年,因其皆为流行临清一带时兴小曲,定名“临清时调”。时调皆为单曲反复演唱形式。曲目有《七月七》、《尼姑思凡》、《四秃荒唐》、《十杯酒》、《夏景……[详细]
  【阳谷哨】是流行在聊城地区阳谷县的一种泥制民间吹奏乐器,是民间艺人根据古乐器“埙”改造而成。形似小鸭,顶面七个按音孔和一个唢膜孔,底面有两个按音孔。七声音域十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演奏技巧。善模仿布谷等各种虫、鸟叫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咕咕虫”。能吹奏欢快的民间乐曲和各种戏曲曲调。……[详细]
  临清肘捶是一种汉族拳法,此拳创始有100多年。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因其能够了巧妙使用多种肘法、拳法而得名。百余年来,肘捶拳法经六七代弟子传习延伸,受到鲁西、冀东等地人民的喜爱。近二十五年来,肘捶不胎记在各健身点推广传授,而且武校也开设肘捶课程,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临清肘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了省内相关部门的验证,并上报给了国家体……[详细]
  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古运河传统文化的流传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临清架鼓会是临清人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欢乐的庆典风情。临清架鼓是一种锣鼓合奏的击打乐剧形式,它是旧时临清庙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开始到四月底,历时一个月,是盛况空前的临清庙会,庙会期间除了经贸交易和各种祭祀活动外,就是要举行云龙会,舞狮会,秧歌会,架鼓会等各种表演活动。各路文艺大军,各显技艺,招摇过市,使人眼……[详细]
  东阿王曹植不仅在文学上的成就熠熠生辉,引人注目,他还是我国佛教音乐——梵呗之音的创始者,被尊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始祖。公元229年,曹植封东阿王之后,在阿潜心著作,研读佛经。在古东阿城约三十里处有一座山,叫吾山,又名鱼山。鱼山,乃佛教之圣地,植写作、读书之余,常去观光游览。释道世《法苑珠林》卷34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于是“乃摹其音”,写成《太子颂》等……[详细]
  临清贡砖,发展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质地优良,色泽适宜,形状各异,不碱不蚀,敲击有声。临清贡砖的烧制始于明永乐初年,是山东省临清市的汉族劳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独特经验。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在北京大兴土木数十载,营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转官窑即创设于此。明中叶之后,临清砖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材料。临清砖窑烧制的贡砖……[详细]
  张秋木版年画是山东省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自元代由山西、陕西引至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据《寿张县志》记载以及文史专家考证,明清时期,张秋木版年画空前繁盛,和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合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2008年,张秋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秋木版年画的制作方式有别于其他年画产地。杨家埠、杨柳青等地年画早期均粉脸加工,而张秋木版年画只套色不手绘开脸,张秋……[详细]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腹地,历史上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当地人因地制宜,以葫芦为原材料,发展了东昌葫芦雕刻艺术。关于东昌葫芦雕刻工艺的来源,在当地有不少传说。民间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首创的说法。据传,擅长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姓熟悉的戏……[详细]
  鱼山梵呗是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属于中国汉语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梵呗,即印度五明之声明,属三学的“定”学法门。中国最早创作梵呗是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时经述认曹植为祖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传承发展光大。唐朝……[详细]
  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当时东夷人的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聊城杂技马戏得到初步发展,到汉代已经基本成熟。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的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东阿王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详细]
  东昌木版年画始于唐代,先以门神画的形式出现,与潍坊杨家埠并称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艺术奇葩,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生产始于明代,已有近300年历史。东昌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色彩柔和、鲜明、古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东昌府的刻……[详细]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鲁西北剪纸,起源较早,以民间传承为主,流传至今。鲁西北剪纸以清丽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富有吉祥如意的图案,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多用于婚庆嫁娶,装饰性极强。随着时代需要和剪纸艺人的努力,图案也进一步丰富,涉及花鸟、人物、山水,更加入了鲁西北剪纸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多种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