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济宁民俗文化

济宁民俗文化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详细]
  济宁梁山梅花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崇尚忠义诚信、礼仪仁爱、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在习武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倡树美德。梁山梅花拳是借顺德府(现邢台)梅拳传入,在水泊梁山特定环境中与梁山好汉拳械相融形成的一个拳派。它渗透了梁山好汉气魄、山东大汉气派、中华民族气质,融入了拳种原发祥地、流传地、流入地的文化,特别是受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道教文化、齐鲁文化和水浒文化的……[详细]
  高记羊汤,品鲜质优,羊吃百草,食其有百味,鲜美味全,其风味独特,羊汤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脾,而且羊肉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多吃羊肉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疾病能力。美食类型:鲁菜美食推荐:嘉祥县获麟街获麟花园西200米高记羊汤……[详细]
  绾结葫芦技艺在清代流传较多,民国年间大多失传。楚元彩将绾结葫芦的技艺重新挖掘整理出来,并有所创新,应当说在国内的绾结葫芦技艺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齐鲁电视台、济宁电视台曾先后专题报道过楚元彩的绾结葫芦艺术。目前楚元彩有两个亲传弟子,赵银刚为鱼台人,楚善伟是楚元彩的儿子,多年来一直跟随楚元彩从事该项技艺。鱼台县张黄镇赵庙村的赵银刚掌握了绾结葫芦这门传统技艺,并绾结了许多葫芦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金龙狂舞》……[详细]
  李阁镇的木板年画主要在曹庙、陈集两个村发展较久远,影响力较大。现在两村仍存有大量木板年画的刻板,陈集村仍有人在制作木板年画。陈集村的木板年画始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约有120多年了,传到现在,已有五代人了。第一代人叫陶西仲,第二代人叫陶守伍,第三代人叫陶兰田,-人有陶庆祥、陶家祥、陶亭林等,第五代人有陶运海、陶运航、陶子龙、陶伟等。起初,陈集村只有陶家一家做木板年画。到民国时期,木板年画在本村迅速发……[详细]
  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原名玉堂酱园),始建于1714年,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是鲁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玉堂产品独具地方特色,深受市场欢迎,因其选料精良,精工细作,南北风味兼蓄而著称。早在1910年,玉堂的远年酱油、什锦萝卜、佳制冬菜,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章;在1914年的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玉堂产品参展42种,有35种获奖(其中,16种酒、16种酱菜和特品冬菜、远年酱……[详细]
  提起济宁古槐路,济宁人妇孺皆知,她算不上繁华,称不上壮观,亦谈不上秀美,然而这条路却蕴含了远古的沧桑,晕染了唐朝的辉煌,记录了宋代的兴衰,见证了明清的繁荣,储存了民国的记忆,浓缩了现代的音符,成为济宁的一条融汇不同时代记忆的文化轴线。今天,就谈谈这条路上那千年古槐的传说故事。济宁的古槐树的历史无从可考。据说,在汉唐朝时期就很闻名了,并赋有了神话色彩。古槐的北面,是任城地势的至高点。有“水漫全城、此……[详细]
  很久以前,济宁老运河崖,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水坑,它的样子看上去很像卧牛的形状,人们就习惯叫卧牛坑,传说是隋炀帝开挖运河时,自然形成的。关于卧牛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南北运河贯通后,济宁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可以说是运河两岸,物资堆积如山,店铺鳞次栉比,南北客商云集。据说曾有一位江浙一带来的老客商,经常穿梭于此,每每来时,便住在离卧牛坑不远的一家客店里。一天晚上,他无……[详细]
  曲阜楷木雕刻迄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其原材料源于曲阜孔林独有的珍稀植物楷树。史载:孔子门人子贡为楷雕创始人,他用楷木雕刻的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的两尊圆雕坐像,已成千古传世之宝,现存于孔子博物院内。孔林中的“子贡手植楷”就是其珍贵的历史遗迹。相传孔子辞世后,他的弟子子贡,为恩师庐墓六年,并从外地移来奇木植于墓旁,以寄托哀思,后人视子贡为尊敬师长的楷模,楷树属稀有树种。树龄达千年以上,此木坚硬,木……[详细]
  平调,也称南北小曲,系明清以来沿运河汇集济宁一带的俗曲演唱形式。曲牌有数百支,约可归纳为三大类:一类是明清以来较古朴的长曲,如[满江红]、[大金钱]、[玉蛾郎]、[倒推船]等;一类是活泼优美的长短句,其中两句体的有[汉口垛]、[爬山虎]、[清江引]等,三句体的有[剪靛花]、[上河调]、[罗江怨]等,四句体的有[凤阳歌]、[叠断桥]、[莲花落]等;一类是流行于城乡民众中的俚俗小调,如[送情郎]、[叹……[详细]
  简称岭调,又名沟岭调、玲玲调,系由[寄生草]演化而成,属于流行山东中、南部俗曲的一种。最早见于清道光年间历城华广生所辑《白雪遗音》,共24首。曲词多为长短句,篇幅长短不一,似乎并非单一固定曲调。但1956年从济宁盲艺人盛司氏处抄录岭调曲词40余段,1985年又从济宁盲艺人杨金魁处抄录《白猿偷桃》,其音乐结构都是七句腔为主。开头为“帽”,每句后加“岔”,有的“岔”后还加[剪靛花]、[银纽丝]、[叠断……[详细]
  小鼓亦名“鼓儿词”、“木皮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邹县石元郎创立“石门”,已传10代,约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鲁南邹、滕、峄等县农村及枣庄市区。原系看唱本,击小皮鼓演唱。唱词为诗赞体10字句,间有少量说白;曲词自由,开头为4句一番,下皆为双句体,属于无弦索伴奏的吟诵一类。其来源一说系自民间曲调《李翠莲》演化;一说由士人吟诗腔调发展,唱者多属农村知识阶层,尊孔子,亦自称“儒门”。其书目与民间说书……[详细]
  【祭孔乐舞】是孔子的后代、及历代皇帝和地方官吏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乐舞。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头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纪念日,均要在孔庙举行祭祀大典,故又称“丁祭音乐”(元代称“大成登歌之乐”,明代称“大成乐”,清代又称“中和韶乐”,均为“丁祭音乐”)。祭孔乐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乐”(见《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三载)演奏于庙庭,以示对孔子的纪念。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编制、乐器、歌……[详细]
  孔府菜是山东省汉族饮食文化重要流派之一。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典型官府菜。其烹调技艺和传统名菜,都是代代承袭。孔府菜对菜肴的制作极为考究,要求不仅料精,细作,火候严格,注重口味,而且要巧于变换调剂。孔府菜吸收了宫廷菜、官府菜、民间菜的烹饪技艺,加之千百年来孔府名厨巧师们的潜心切磋,师承旧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烹饪技法全面、制作精致的风格。孔府菜又称“天下第一菜”,它历史悠……[详细]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求雨祭祀舞蹈,因是两板相击而舞,故又称打阴阳,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八里沟村位于邹城市东北的丘陵地带,旧时完全靠天吃饭,因多旱天,故求雨祭祀活动较多,天长日久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求雨祭祀形式。阴阳板表演两人一对,一男一女,人数不限,少则百余人,多则数千人。男子赤胸,身披八卦带,着灯笼裤,黑布鞋。女子扎头巾,带头花,穿大襟褂、彩裤、绣鞋。阴阳板表演分为行进和场子两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