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民俗文化

菏泽民俗文化介绍

  一.产品介绍半堤胡萝卜肉质根长20~25厘米,上部横径约4.5厘米,根形近似圆柱形,尾圆钝,表面光滑,皮、肉、蕊、色泽橙红艳丽。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2.1气候情况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优越,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太阳总辐射量约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数2235小时,无霜期为209天,有效积温5189℃,积温高、日照时数长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胡萝卜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丰富。2……[详细]
  山东落子一名“莲花落”,流传于山东及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因以俗称“光光”的单页大钹和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又有“光光书”的别名。它源于隋末唐初僧侣募化时演唱的“散花乐”,至宋代演化为乞丐歌唱的莲花落。明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叙事莲花落,入清后达于鼎盛。山东落子曲调质朴无华,风格粗犷豪放,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其流行地域、语言、唱腔的不同,山东落子可分为“南口”、“北口”和“东口”三种。南口落子流……[详细]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致,还需在原料中混入添加剂作防裂、防虫、防霉处理。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再……[详细]
  菏泽曹县木雕的渊源与中国传统木雕一脉相承,至明清时已颇为盛行,发展到现今,曹县木雕雕刻技艺已相当精湛,木雕制品涵盖生活用品、祭祀用品和艺术品等多个领域。曹县木雕发展传承到今天已有七大类近四千个品种。其中木雕屏风、挂屏、立体艺术台屏、神龛、罗汉、佛像以及各种家具雕刻装饰组件等艺术性较高的制品,是近年来曹县木雕行业在传统雕刻工艺基础上的一个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曹县木雕在结合运用传统木雕工艺方面又有很……[详细]
  仿山山会发源山东省定陶县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曹国25代君王陵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称焉”。明天启三年《仿山创建玉皇祠记》云:“山稽郡乘,曹叔之陵寝地也。以人力作阜……崇三十丈,延袤百亩。”平原上积壤之高大,仿佛如山,故称仿山。”仿山从春秋时期建曹国王陵,至明清之际,仿山墓群之巅,历代所修……[详细]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当地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乱弹”。因其唱腔清新、流畅、优美、朴实,也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两夹弦所演剧目多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因流传区域关系,群众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1928年,两夹弦著名演员王文德(艺名“小……[详细]
  定陶皮影,又名隔纸说书,起源于清朝末期张湾镇后冯村,至今约有二百年历史,相对于山东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说唱艺术来言,定陶皮影则近乎地方戏曲,在山东皮影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冯氏先人于明朝迁居定陶,约在1821年,冯玉濮、冯玉福受剪纸艺术的启发创始了皮影,至今已传6代。初始,冯氏先人善于剪纸作画,自娱自乐。由于纸张不易保存,就试着在动物皮草上刻划,照着木偶的形式改进制作工艺,增加关节,使其灵活性大大加强……[详细]
  戚姬传说源于山东省定陶县,广为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及世界华人中,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戚姬,本名戚懿,姬是其封号,定陶县戚家寨(今戚姬寺村)人,是中国古代的纺织先驱、音乐和歌舞名家。相传,楚汉战争时,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彭城一战,刘邦大败,逃至定陶境内戚家寨,幸得戚氏父女相救,遂与戚懿结为夫妻。公元前206年,刘邦在定陶称帝,封戚懿为姬,史称戚姬。戚姬从小聪慧灵巧,很有悟性,善养蚕种棉,所创花色陶……[详细]
  素有“天下之中”美誉的定陶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属菏泽市,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定陶县,至今已经2200多年。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置军,终以县至今。定陶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境内群众习武成风,武林流派众多,梅花拳是流传较广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自康熙年间传入,至清末民国,梅花拳……[详细]
  山东古曹州“牌子·花活”简称“牌花”。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曹州辖区的名门望族绣楼之中的“女功”绳结技艺。“牌子”长约四寸,宽寸许,厚如铜钱,上有图文,以结装饰,以示“牌子”活的种类、等级。牌子活是古代后宫及皇亲国戚为了向民间名门望族征集庆典、婚嫁、重大节日等专用的吉祥陈设品及日用品采取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同时,也是民间向皇家及皇家后宫献礼、进贡的身份资格证明。古曹州“牌子·花活”当时与“牌子绣活”、“牌……[详细]
  曹州堆绣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定陶流传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以佛像、神话人物、仕女、花鸟、吉祥图等为表现对象。用丝、麻、棉、毛等织品为质材,经过剪、贴、裹、堆、染等主要工序堆成的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色彩绚丽、对比分明、质感饱满、做工考究、具有很强的鉴赏性、工艺性。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艺术。从技法上又分为“剪堆”和“刺绣”两种。曹州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详细]
  斗鸡是我县一项富有特色的民间杂技。具有如下特点:1.娱乐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斗鸡杂艺理应成为劳动人民生活娱乐的一部分,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式下,喜闻乐见的斗鸡项目很受广大农民欢迎。2.传统性。中国斗鸡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斗鸡就在奴隶主阶层流行,唐宋盛行于宫廷,以后传播于民间,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传统娱乐项目,并为广大劳动人民喜……[详细]
  抬阁流传于菏泽市的鄄城县。主要分布于鄄城西南部的临卜镇崔楼村一带。抬阁明初发生、发展,经历明朝的产生为形成期。新中国初期为兴盛期,文革期间为沉寂期,文革后对抬阁艺术进行了抢救,为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为振兴期。抬阁自抢救复苏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县政府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众达5万余人。2005年初县政府在临卜镇成立了抬阁队。2005年县政府、文体局组织了大型抬阁表演,观者8万……[详细]
  鄄城地处黄河之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夙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誉,千百年来鄄城人民在这块尧舜恩泽永滋的土地上,创造了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的马叉表演艺术,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什李马叉,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已相传五十余代,久盛不衰,马叉起源于古代兵器“三股钢叉”,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创大洪拳二洪拳,李氏先祖酷爱大洪拳,练就一身刀砍不入,枪扎不……[详细]
  大平调本名平调,是山东的梆子声腔系统的地方大戏剧种。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又因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约60余公分),历史上又曾称“大梆戏”,现在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500余年的生成发展史。大平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它是由木偶戏或皮影戏演化而成,理由是大平调表演的身段亮相、上下场式都与木偶戏相近。其二,说它由秦腔演变来的。数百年来逐步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