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民俗文化

菏泽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担经”是鲁西南人民在庙会期间,根据当地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教人、诵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历史上,成武县多庙会,庙会上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被改成担子用一寸宽、五尺……[详细]
  成武地处鲁西南,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天然酱菜之乡。传统的成武酱菜手工技艺起源于武氏宫廷小菜,清雍正年间武氏后人始建“老银昌”酱园,乾隆赐名“紫琥珀”,慈禧太后赐匾“百年老店”。酱菜的腌制工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蔬菜贮藏和加工技术的结晶,成武酱菜的生产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作,有“外无苍蝇,内无蛆虫”之独特功效。在全国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武酱菜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历经三年……[详细]
  成武县地处鲁西南。周武王封庶弟于郜,都成武。秦置成武县,两千多年来,也曾为郡为州。伯乐传说就深深扎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武县这块土地上,世代流传着。伯乐姓孙名阳,春秋郜国人,秦穆公之监军少宰,官伯乐将军。《庄子•马蹄释文》引石氏《星经》“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伯乐生于古郜国都城成武西北孙家庄,祖辈是兽医。孙阳少年时就非常勤奋,跟随父亲学习相马、驯马、医马。少……[详细]
  四平调是由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带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数百年来,“花鼓”以撂地演唱的形式,娱乐着广大人民群众。1930年,艺人们在济南将“花鼓”搬上舞台,其间名称很多,叫过“山东干砸梆”、“山东老调”、“山东老梆子”。1943年—1945年,以甄友明、邹玉振为首的两个班社进行了“花鼓”加弦乐伴奏的尝试。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以〔平板〕为基础,吸收豫、评、京剧的优长……[详细]
  马岭岗镇把打造千亩苹果“采摘园”作为穆李生态庄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种植过程中,选用优良品种,采用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规程进行管理,不施用有机肥和带有残留的农药。通过打造“采摘园”,使穆李村苹果亩均收入达1.5万元。在穆李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共发展苹果333.33公顷,马岭岗镇苹果产业逐步形成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全镇农民年增收7000多万元。……[详细]
  2002年,马岭岗镇掀起黄金梨的种植热潮。通过几年的发展,20多个行政村,5000余户群众共栽植黄金梨800公顷,亩均产值近万元,此一项全镇农民年增收1亿多元,成为马岭岗镇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黄金梨也成为马岭岗镇一个重要农业品牌。……[详细]
  商羊舞,是发源于鄄城县境内北部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李进士堂镇、旧城镇一带,以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最为著名。据考证此舞源于商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宋明时期是鼎盛期。据杏花岗村一带的商羊舞艺人介绍,商羊鸟是一种吉祥鸟,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就有成群的商羊鸟从树林里出来,又蹦又跳,又窜又闹地玩耍。天长日久,人们见商羊鸟出现,就知道雨要降临,家家户户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灌溉良田作准备。随着历……[详细]
  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它主要分布在菏泽市的郓城、鄄城等县的乡村,通常由筝、琵琶、扬琴、如意勾四种丝弦乐器演奏,也可以只用筝、扬琴二者合奏,或是筝与扬琴、琵琶合奏,亦可加入软弓胡、坠胡、二胡等合奏。乐器组合灵活、搭配自由,可以说是东方的民间交响乐。在菏泽弦索乐是民间艺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庙会、逢年过节或是冬闲时期,在寺庙、家庭院落等地都可以演奏。大都会演奏二三种乐器,在缺少……[详细]
  曹州牡丹记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洛阳有个名叫常大用的小青年。此人貌似书生,实乃“花痴”——他自幼喜好牡丹,平生最大梦想,乃是赏遍天下牡丹。一次,常大用无意中听人提及曹州牡丹甲齐鲁,于是他跋山涉水来到曹州(今山东荷泽),想看看这里的牡丹是怎么个“甲”法。有感于他的热诚,好心人给了他一个情报:曹州城有个姓徐的达官贵人,家中后花园里种着许多稀罕牡丹。常大用很高兴,马上找到这位达官贵人,要求借住在他家的后花园……[详细]
  2010年5月,文化部面向社会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山东省东明县庄子传说等项目名列其中。近日,记者采访、查找到一些有关东明庄子传说的资料,关于这些资料,我们将陆续登出,以飨大家对东明庄子传说的进一步了解。东明庄子传说之十二——关于庄子与当地的相关的传说。庄仙撒米传说,庄子在登云桥升仙后,经常在玉皇大帝左右,很受重用。有一年冬天,庄仙到人间巡查以后向玉皇大帝报告说:“……[详细]
  两夹弦繁衍生长于菏泽、定陶、巨野、鄄城、单县、东明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群众称它“两夹弦”或“五大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四根弦”(也称“一勾勾”、“河西柳”、“哈蟆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两夹弦起源于鲁西南民间流行的花鼓丁香。这种民间演唱形式,因经常演唱《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最初只有两三个人,在集市庙会上演……[详细]
  佛汉拳又称佛汉捶,俗称佛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武术。此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寺内武僧徐修文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的拳种,它一直为寺内高僧专练之术,秘不外传,故流传社会较晚。在清朝咸丰年间才传入民间。根据河北省大名县东关碑文记载:佛汉拳流传世俗有140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之外。贾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复一日,……[详细]
  撅老四舞,据考证是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老四那是明朝的一名清官,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经常带着他的妻子,也就是他的老婆下乡,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与群众同欢同乐。在这个访贫问苦过程中间,他自创了一套舞蹈。由于“老四”深受当地人们的爱戴,他的舞蹈也被人们沿袭下来。撅老四舞起初称为抬老四。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民间习俗中,人们又融入了民间戏曲、杂技、游戏、音乐等艺术形式。它的表演形式也演变为杆上表演和地面表演……[详细]
  民间表演艺术“担经”:担经在鄄城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佛教音乐与本地民歌、戏曲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者身穿彩衣,担着经挑,边唱边舞,十分好看。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鄄城县流传较广,一般在庙会上表演,在本县的沙土庙会、郭北口庙会和信义庙会上均有表演。它常表现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教育人们尊老爱幼,多做好事等。2005年底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担经表演艺术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详细]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它的唱词很多,内容广泛,而且格式严密。曲调独具特色,特别是花腔部分干净利落,具有强烈的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包楞调》自挖掘整理出来后,立即引起音乐界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现已由独唱发展为合唱、舞曲、器乐曲,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成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