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南宁市民俗文化

南宁市十大民俗文化

上林石门龙母文化
  上林县的“龙母节”是壮族最早的“母亲节”。上林县塘红乡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相传在原始社会晚期,塘红乡石门村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桶来,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当她孤独愁闷的时候,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象她儿子。一次,她正在切猪菜,小蛇一边在旁边玩,一边用尾巴帮她把散出去的猪菜扫回来,寡妇一不小心就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从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当作儿子来疼爱他。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特掘”渐渐长大,长得同桩柱子一般粗了,他先是到村前的水塘里,然后到石南海里生活。他看见“母亲”……[详细]
壮族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歌圩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还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自然载体,对于壮……[详细]
上林壮族舞蹈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公曹太平舞》,该舞蹈讲述的是壮族四个管辖天下的元帅,驱邪除恶,为壮族人民带来太平和安康。寄托了壮族人民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憎恨。该节目曾出访过日本等国并深受欢迎。……[详细]
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广西地区的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的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羁縻制度,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延续了一千多年。这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也正是广西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广西各少数民族大多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然而民族医药特别是壮医药居然能够通过口授心传和部分汉文资料得以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认为是与土司制度有一定的关系的,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不应抹煞。首先,在土司制度下,官方设有医药机构,官方和民间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医药人员。地方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如土司管辖的庆远府、思恩县、天河县……[详细]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一种非常热闹、隆重、全国少有的传统节日(即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舞龙活动)。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单位发动捐献,筹备,张贴龙路(即向全城各单位各户发出邀请喜贴),敬请当日炮竹增光。是日,黄昏时分,无论是舞龙人,还是鸣炮者,无论是父老乡亲还是贵客嘉宾,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踊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开光一刻。举舞时,组织单位首先举行开光(开光可分多个点)仪式。开光时,啪啪啪,总指挥准时发出三发信号弹,震撼人心的开光时刻突现,多处开光点的几十条龙同时向天地拜几拜,迅速间万炮齐鸣,光焰冲天,巨龙狂舞,欢声雷动。……[详细]
邕宁舞春牛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详细]
上林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舞》,该舞蹈讲述该舞蹈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纯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优良品质。舞蹈节奏欢快,舞姿奔放豪迈。该舞蹈曾于2001年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详细]
横县伏波庙会
  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千米的郁江北岸的横县伏波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江流域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乱靖边的功绩而建,曾在北宋中期重修过,现在的伏波庙为清代重修。伏波庙坐落在乌蛮滩上,四周林木苍翠,山光水色,浑然一体,享有“乌蛮积翠”美誉。南北依次建有钟鼓楼、牌楼、前殿、祭坛、中殿、回廊、后殿7个部分。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雄伟庄严,是典型的明清建筑。伏波庙周边古木参天,而庙宇顶上终年不留一叶。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伏波庙庙旦,沿江上下的船家,也包括陆地居民,乃至广东香港人士,前来参加庙会,纪念伏波将军。活动时间: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活动地点:南宁市横县云表站圩伏波庙。……[详细]
南宁端午节
  南宁端午节与各地一样,源于纪念屈原,却又独具地域民族特色。  节日当天,南宁人家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之类的香草,食用爽口、清凉的南宁五月粽,以祭奠先贤。  南宁五月粽,俗称端午粽,又称碱水粽、凉粽,是远近闻名的端午食品。凉粽用糯米掺和碱水做成,为了增加爽脆度,有时还加入少量硼砂、豆蓉,用草绳捆扎,箬叶包裹,煮熟置冷。粽身呈半透明嫩黄状,沾红糖浆或白砂糖食用,甜而不腻。  节日期间,南宁人还走到户外,欣赏远近闻名的龙舟竞渡。  每年五月初一前后,邕江中上游往往会连续发好几场大水。这几场大水,南宁人称之为“龙船水”。“龙船水”使江面暴涨,江风激浪,更增添了龙舟竞赛的惊险和刺激。  南宁市各城区、县,在端午到来之前,即开始举行龙舟赛选拔。  各地选拔赛,多在其附近水域举行。右江下游、左江下游、邕江……[详细]
横县茉莉花节
  世界茉莉-,中国茉莉看横县。  横县,地处桂东南,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国内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是茉莉花中的上品。横县已经成为中国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检验、交易中心,在花卉产业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为了发挥横县茉莉花更大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每年八九月份,横县都会举办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节日秉承国际化、标准化的理念,致力打造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盛会。  2010年9月10日,横县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围绕茉莉花的“好”,开展好花、好茶、好音乐、好风光等系列主题活动。国际超模泳装和人体花艺魔幻秀是本届茉莉花节亮点。“花香随靓影,羽衣舞横州”。模特秀场以茉莉花为主题,通过声、光、电营造梦幻氛围,突出传统文化和国……[详细]

全部南宁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