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崇左市民俗文化

崇左市民俗文化介绍

  宝圩乡位于大新县西南部,距县城51公里,县內与雷平镇、堪圩乡、硕龙镇接攘,县外与龙州县的金龙镇、逐卜乡毗邻,533县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下辖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总人囗为18625人。境内山清水秀,自然景观优美,民风淳朴。古朴的短衣壮就生活在这里,其民俗风情浓郁,语言、服饰、饮食、习俗等方面仍保留看壮族古部落的明显特征,是桂西南区域传统民族文化形态保存得较完整的版块。宝圩“2.19”侬垌节由……[详细]
  上甲社区位于大新县的宝圩乡,是中越边境线上的一个由两个行政村组成的传统社区,因民国时期曾在此设“上甲”五村而得名。上甲的居民多为农姓,是自称为“布侬‘的壮族支系,但是在他们的民族意识中却自认为是苗族,上甲人内部有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与周边的壮族相比,语言和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上甲人与周边的壮族一样,世代从事农业生产,除了种植水稻外,也还种植棉花和各种蔬菜等农作物。棉花是上甲人种植的传统作物,……[详细]
  农历二月初三为雷平镇咘龙村“三圣”(即相传的关帝、北帝、文帝)巡游歌圩节。这天隆重举行“三圣”巡游歌圩节活动,因活动富有民族特色,吸引了崇左、龙州等周边县市及本县数万名群众慕名前来观看。其主要活动有:一、“三圣”巡游活动“三圣”巡游活动是为纪念“三圣”到该地视察民情而举行的巡游纪念活动。巡游活动一般安排在当天的上午,由本屯选出的四十名青年,穿着统一的服装仿古代皇帝出巡的盛况。首先,参与巡游的人员到……[详细]
  大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东西界崇左市江州区,东北临南宁市隆安县,正北与天等县接壤,西北接百色市靖西市,西邻龙州县,并与越南接壤四十多公里。2006年底全县人口近36万,其中壮族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居住在大新县境内的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山歌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他们不论是村头小憩,上山打柴或是田间劳动、赶圩路上,都喜欢唱山歌。他们用歌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达友谊、歌唱爱情,传授知识,-……[详细]
  大新县“诗三句”始自唐代的大新(时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盛极许多朝代,20世纪30年代从雷平、恩城、宝圩、振兴、堪圩流传入板价村一带传唱至今。自古以来,这里的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歌会友,以歌抒 感。到1958年的“大跃进”、“大饭堂”时期,有人认为“赶歌圩”是妨碍生产,就把“歌圩节”禁了。紧接着的“文革 ”年代,山歌作为“四旧”在“横扫”之列。一禁一扫,冷落了二……[详细]
  据史载,光绪年间,安南(越南国)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清朝政府与法国签订了界务专约。为划界疆土防御外侮,清政府将广西边境划界制线任务交由广西都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苏元春遵照圣旨,亲自巡边筹办划界之事。他从金龙(今龙州县金龙乡)溯边而上,到达下雷州(今大新县下雷镇)的东南二区(今硕龙、巷口)辖地,在巡边过程中,苏元春发现,沿途虽有村落,但方圆百十里,没有一个圩场,为方便戍边兵卒和路人过往,经权衡利弊,最……[详细]
  侬垌节,是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之意。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侬垌节都会在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隆重举行。节日当天,由金龙镇和屯里组织的舞龙、斗鸡、拔河、篮球比赛、唱山歌、打陀螺、抛绣球、踢毽子、跳民族舞蹈等活动都围满观众,村头巷尾热闹非凡。……[详细]
  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亦称“唱天”“弹天”“跳天”,是“唱”“弹”“跳”融合的歌舞音乐,流传于崇左市的龙州、凭祥、宁明、大新、天等、扶绥,防城港市的防城区等地区,以及中越边境的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2007年1月,龙州县和凭祥市联合申报的“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州县的壮族唱天传播广泛,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极具代表性。壮族天琴艺术渊源久远,是壮族先民……[详细]
  壮族侬峒节是壮族民众以“峒”为单位定期举行的,融祭祀祈福、聚会交友、对歌传情、商品贸易和文体娱乐为一体的传统大型节庆活动。“侬峒”,在壮族中直译为“下峒”,“侬”意为“下、举办”,“峒”既指平地、平原这样的地形,也指聚落空间和农耕灌溉空间,民国以前还是基层行政单位名称。峒还指代这个节本身,人们将参加侬峒节称为“出峒”。壮族侬峒节主要流传于广西中越边境左江流域的崇左市龙州、大新、天等、江州四县(区)……[详细]
  观音诞是纪念观音诞辰的节日。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这个节日不仅热闹而且内容丰富。  观音又称观世音,在佛教和民间被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因其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她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观音。  在中国寺院和民间,观音的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女相观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以后,民间妇女最崇拜“送子观……[详细]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壮族民俗风情。左州金山,古称左阳,又名金山寺。据说该寺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建前在山上发现一个金炉,故名金山。建寺后有尼姑常住奉经,连日香火不断,至明成化十四年(1448年)将农历二月十九定为纪念日。每年这天,寺庙挤满了前来烧香的群众。人们或双手合十诚心祈福,或奉香礼拜,或求签占卜,都希望沐浴到节日的福音。全城舞狮舞龙、唱戏庆祝……[详细]
  向都霜降歌节的由来“霜降歌节自古有,为忆长奶奇功勋。故事如歌年年记,哥妹再唱一百年。”深秋时节,在天等县向都镇霜降歌节上听到这首悠远回旋的歌,更听到许多山歌手用歌声追忆一个逝去的壮民族女英雄——长奶夫人,以及她率领民众抵御外敌、抗击朝廷镇压的不朽功绩。长奶夫人是谁?她与霜降歌节有何关联?广西有两个霜降歌节,分别设在大新县下雷镇、天等县向都镇,其渊源相似,都是为了纪念长奶夫人,距今已逾百年。相传,长……[详细]
  壮族“拜囊海”可追溯到900年前,是壮族极其古老的民间歌舞节目。拜囊海节目已通过自治区“非遗”认定,现正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整个崇左市唯一申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它与广西靖西、那坡、德保一带流行的“嗝囊海(请囊海)”的节日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囊”即娘,“海”即月亮,“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拜囊海即拜月姑。壮族拜囊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祭拜月亮的有规模有程序的妇女活动。壮族拜囊海……[详细]
  “打榔舞”是广西天等县的一种壮族舞蹈,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世已经有1391年的历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其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节令时令,休闲娱乐等特点……[详细]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