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百色市民俗文化

百色市十大民俗文化

那坡壮族民歌
  黑衣壮是壮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历史悠久的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一百六十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在内容上,那坡壮族民歌主要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向往美景的赞颂歌;接人待物的礼仪歌;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吊唁奔丧的祭祀歌;庆祝婚嫁……[详细]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中比较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壮族嘹歌是因为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因此,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以歌为乐”、好唱“嘹嘹(辽辽)之歌”的习俗,其本意是“男女恋情之歌。壮族嘹歌不只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中就有壮族先民“乘牛唱辽辽之歌”的记载。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详细]
凌云神秘的夜婚习俗
  在凌云农村,壮族婚礼一直保持着夜婚的奇特习俗,与壮族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因为壮家人不喜欢张扬,连结婚这样的大喜事都喜欢在夜间办,展现出古老奇特、神秘莫测、唯美浪漫、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奇特的壮族夜婚习俗壮家人夜晚婚俗历经定亲(压言)、讨八字、出门、入门、回门几道礼节和婚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婚俗,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第一道关卡:定亲,物色好对象后,一般男方拿出猪肉、大米、白酒各30斤至50斤,由媒婆带路压礼,男方几个亲戚一起运送聘礼到女方家,这个阶段准新郎没有特殊情况不会露面。到了女方家,媒人就把男方的大概家境和心意跟女方家说清楚,一般聘礼不能太薄,如果女方父母本来对这门亲事就不怎么乐意,然后看到聘礼轻,就觉得男方诚意不够,有可能当天或过几天就退回聘礼,眼前的婚事也就像肥皂泡一样“吹飞”了。……[详细]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1。《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详细]
田东壮族饮酒习俗 羹去羹回
  住在田东县农村的壮族人,自古至今每当朋友聚会或是宴请远方来客,喝酒必定是“羹去羹回”。据有人调查发现,这是世界上2700多个民族中“独一无二”的饮酒方法。田东的壮族人不习惯直接使用大腕喝酒,也不喜欢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是匙羹。喝前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主客互敬。主人用一个匙羹,从大碗里打一羹酒,送到客人嘴边,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就是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就要回敬。客人也拿起另一个匙羹,从大碗里打一羹酒,送回“灌”进主人的嘴里。不管喝多长时间,都使用这样“你来我往”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羹去羹回”。壮族人喝的酒大多数都是自酿的玉米酒,俗称“土茅台”,十分的好喝,就是喝醉了,睡一觉醒来就完好如初,是真正的“醉也不上头”。送酒的菜也不大“讲究”,有时炒一碟花生米、玉米粒和黄豆,就可……[详细]
南路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慢板类);采花、喜调(中板类);快喜调、高腔(快板类);哭调、寒调、诗调(散板类)等。伴奏乐器以清胡(比京胡略大)、厚胡(又叫土胡,比中胡短粗)、小三弦为主。剧目有《解臼》、《双状元》、《双花配》、《宝葫芦》、《百鸟衣》等。……[详细]
龙邦民俗文化艺术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祖国南疆国门重镇——龙邦民间民俗传统艺术节,是壮、苗族人民求智、求乐、祈福的大典,也是边疆各族人民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盛会。主要内容有:菩萨出游、祭拜关羽、抢花炮、抛绣球、山歌比赛、跳苗族芦笙舞等十分隆重热闹,每一项活动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秀文化传承。届时还从外地请来一班戏参与演出,活动内容古朴而奇特,名称早已传遍千里之外。过去从五月初三至十二就有成群结队男女青年从龙州、水口、大新、硕龙、德保、平孟等地到来,甚至广东的客佬、越南的越仔也都汇聚而来。把龙邦街所有大院小户都住得满满的。现在的这一天,人们仍承传着古老的传统,操着不同的方言古音,驾着不同类型的车辆,从四面八方向圩场赶来,盛时达万人,生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详细]
凌云沙里牛王节
  农历十月十二是沙里牛王节。沙里是凌云县的4个瑶族乡之一。牛是沙里人的宝贝。传说,有一只恶蛟把沙里坝淹没了,抢走了最漂亮的姑娘。正巧,一位神将赶着一群仙牛路过此地,他把牛群赶到坝上吸水排洪,并与恶蛟奋勇搏斗,终于解救了百姓,救回了姑娘。沙里人为感谢神将的恩情,为他立庙祭祀,尊称他为牛王。从此,沙里形成了养牛、爱牛、敬牛的习俗。同时,惜牛、爱牛,是耕作现实的需要,也是古老民族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牛王节采用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代代承袭,永志不忘。这一天,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及周边乡镇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各种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聚集沙里,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庆祝牛王节。节日期间,举行祭牛王仪式、牛王争霸赛、牛后选美大赛、摄影比赛、山歌表演、“牛王之乡”招商推介等……[详细]
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起源于田林县,流行于桂西地区,是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上个世纪90年代末是北路壮剧鼎盛时期,那时光田林县就有100多个业余剧团,几乎每100人中就有一名业余演员。进入21世纪,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路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冲击,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青年一代对于壮剧的热情不高,传承出现断代。为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区采取有力措施对其进行挖掘和保护,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流行地区收集整理经典剧目,派出文艺工作者下乡辅导民间壮剧团,让农民演员直接受训,并拨付资金建戏台、搞创作,为北路壮剧表演提供广阔舞台。2006年,以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为代表的广西壮剧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路壮剧发展至今共产生了11代艺师,第11代艺……[详细]
百色隆林苗族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详细]

全部百色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