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贺州市民俗文化

贺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瑶族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今天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过山瑶的“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详细]
盘瑶婚礼
  贺州市八步区盘瑶,不论男就或女嫁,其过门仪式一样,为记述方便,现以女嫁为例。新娘过门,有数十乃至一两百人的庞大亲家客队伍送行,亲家客们既有与新娘沾亲带故的亲人、亲戚,也有新娘的朋碜队伍中间,伴娘必须由比新娘年纪小而且长得漂亮的末婚姑娘充当。众多的人送亲,有讲有笑,热热闹闹,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完全不觉困倦。为迎接新娘和亲家客的到 来,男家预先在屋外选好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作举行迎亲仪式的场地,并派人在场子地掺望。当掺望者看到浩浩荡荡的送亲地段伍时,即鸣鞭炮为号。男家闻讯后,便组织六房客(新郎家的亲属、亲戚宾客)的迎亲队伍出门迎亲。迎亲队由唢呐锣鼓队奏乐行走在前,鞭炮声声不断。迎亲地段和送亲队在场子地上会合后,六房客中的青年们便将亲家客们随身所带物品全部接下,以示欢迎和敬意。亲家客们远道而来,一路风……[详细]
贺州浮山歌节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浮山庙炮期,解放前举行抢花炮、唱大戏等文化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已演变成对歌活动。农历五月十五日是歌节。浮山位于贺街镇大鸭村的贺江和大宁河交汇之处,四面环水。山上建有陈王祠、钓鱼台、环碧赛歌楼、沦浪亭等建筑。其山孤峰中流,形如巨大“玉印”,故又名玉印山,是贺县有名的旅游胜地。届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节,有湖南和广东等外省的来客。河滩上搭起座座歌台,中午歌手便纷纷登台赛歌。对歌多为即兴,随编随唱,有本地人山歌“里罗咳”和“连山调”、客家人山歌“叮咚叮”,也有瑶族山歌“拉发腔”,十分热闹。……[详细]
黄田二月二庙会
  黄田是离贺州市最近的一个乡镇,其庙宇文化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庙宇大多坐落在村寨里,村民们零距离接触庙宇文化。坐落在黄田镇中心的文武庙和湖南会馆,是每年黄田人过农历二月二围绕的主题。中国民间传说农历二月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二月二以后,雨水就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黄田人又给龙抬头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黄田二月二,民间说法叫“灌节”,也称吃节,前后三天。从农历初一那天,黄田街的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祭祀、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菜肴……做好一切准备,迎接亲朋好友的到来。在农历二月二正式庙会的这一天,街上就人如穿梭,车马辚辚,写着“欢度二月二”字样,两边攀爬着黄龙的拱形长虹横亘于黄田入口,只见通往文武庙那条街道的上空彩旗飘……[详细]
信都赛龙舟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贺州信都、铺门、仁义3镇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举行赛龙舟活动,比赛地点就在信都圩镇的贺江江面上,参赛龙舟以3个乡镇沿江各村自由组织,每年都有10多条龙舟参与比赛。信都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两岸观众人山人海,场面热烈壮观,群众欢呼声不断。龙舟的长度大约20米,20座,每座2人,一只龙舟可以坐20到30人,龙舟两旁画有鱼、虾、蟹等图案,船头装上龙头,船尾装上形似龙尾的木舵。划船时,船头击鼓,中间打锣,船尾掌舵,随着鼓声的节奏,水手大力划桨,你追我赶,场面犹为壮观。因为有些龙舟水路较远,当天在信都比赛后返回去比较困难,所以信都两岸的村庄就把比较远的龙舟和人留宿,第二天吃饱饭后再回去,一来二往,大家都加深了感情,于是就一……[详细]
客家开春节
  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来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盈。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祝贺龙抬头节。如今时届二月二,不少客家人照例或用水或用灶灰在地上画龙形,嘱咐小男孩这天理发,祈愿发蒙的娃娃沾龙之灵光。其讲究的俗信妇女尚在这天不纳针缝衣,蕴意“勿刺伤龙眼”。节令是日,客家人必食挂面,名曰“龙须面”;啖元子,谓之“苍龙蛋”;吃黄豆,称为“嚼蝎子”,无不显现龙之饮食文化。溯源龙抬头节,……[详细]
黄姚龙灯节
  贺州昭平县黄姚古镇,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天气好的时候都在姚江举行水上舞龙灯活动,这在我国可能是很少见的一种舞龙方式。黄姚人扎的龙与人们常见的旱龙不同,因为人和龙都在水面上舞,所以人和龙必须漂浮在水面上。龙头像一间漂亮的小花房,扎着彩旗,龙门写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对联。龙身至龙尾近百米长,是由一只只生柚子削去较尖的一面,挖开柚子芯,然后将柚子用麻绳串起来,在柚子上插上点燃的神香和红烛,龙头则用彩灯装饰。等到傍晚天黑以后,村头的锣鼓敲起来,庆祝的鞭炮声响起来,年青的小伙子也舞起了狮子,镇上男女老少纷纷往姚江边走去,人越聚越多,在一番祭祖祈祷后,舞狮队和锣鼓队登上了竹排,舞龙灯开始 了!一群光着臂膀,头上扎着彩巾的壮汉们在锣鼓和鞭炮声的伴奏下,使劲地舞动着狮子,紧跟后面的河龙彩灯璀璨,长……[详细]
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分包锦、缠纱;包帕又分单帕、重帕。贺州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如大量的动物纹和植物纹,反映了瑶族从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大量的人形纹及“”字纹,体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对瑶族的深刻影响。另外,贺州瑶族服饰还反映了瑶族人的年龄、婚否、爱情及社会地位等状况。研究和保护瑶族服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详细]
舞火猫
  在桂东北最东端的贺州市东部,有一个地方叫南乡镇,它地处五岭之一的萌渚岭之南,四周万山矗立,周围群山环抱 东南面与广东省连山县毗邻。该镇总人口两万多人口,96%是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乡。那里还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壮族风情,如 “舞火猫”、“舞狮龙”、对歌等。2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笔者随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组在该镇的旺黎村旺村寨见证了舞火猫的习俗。舞火猫的来历据当地老人介绍,南乡壮族的祖先刚来到南乡的时候,到处是荒山野岭,猛兽特别多,他们在那里开山开田地种庄稼。但是当时很多老鼠来偷吃他们的粮食,为了赶走老鼠,南乡壮族人养起了猫,猫把老鼠赶走了,五谷获得了丰收,人们从此安居乐业,由此产生了猫神崇拜,于是便有了用稻米草扎成“长猫”追逐“老鼠”、祈求人兆年丰的舞火猫活动。所以选在……[详细]
土瑶长桌酒
  贺州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土瑶,是贺州独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分布在八步区西南部大桂山山脉的24条山冲里。贺州土瑶的长桌酒是有别于其他瑶族支系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土瑶婚礼一般是进……[详细]

全部贺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