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宜宾市民俗文化

宜宾市十大民俗文化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三皇留世说书,不过是个传说故事罢了。然而盲人说书的历史却久有来由。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耘》:“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西汉刘向在他的《烈女传》一书中曾有:“古者妇人妊子,寝不边……夜则令瞽者诵诗,道正事”的记载。这里的瞽者道正事。指的就是盲人说书。从左丘明、师旷之类的瞽史的讲史到荀子的《成相辞》、《赋辞》、《赋篇》。再到后世说话弹词,均系说唱发展历史。这种情况一直到解放后。约定俗成,不少人认为说书似乎成了盲人的天职,明眼人不得从事,否则认为是掺行。其实盲人说书是有它的社会原因,可以设想,长……[详细]
合什面制作工艺
  锦绣天府,星罗古镇;千年宜宾,棋布名乡。生态合什,堪称越溪发祥地。川南面乡,矗立戎州北大门。追根溯源,明初建制;贸易活跃,原名货市。后因十寺极盛,始为合什也。蜿蜒盐道,激活边贸往来;迷离古墓,映现大汉影像。“湖广填四川”众移民,他乡落籍。太子太傅樊一蘅,桑梓沾光。旧牌坊,饱览贫家守节;古街道,映照世道沧桑。能臣干将,成龙成凤;英才杰士,或政或商。一方净土,祥云缭绕;千秋合什,长乐吉祥。四合院,蕴含家国和合;九道碗,装盛生活久长。老技艺,依然原汁原味;手工面,巧揉土色土香。在合什这个享有“农特之乡”美誉的平凡小镇,流传着一项历史悠久、驰名远近的地方特产——合什手工面。如果你在宜宾的土产店里,突然发现一种细如发丝、中空透气、光滑圆润的干面,那就百分之百是号称挂面一绝的合什手工面了。合什面自清代康……[详细]
兴文僰人赛神节
  现在的宜宾兴文,是以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海闻名天下。到过兴文的人,一定会对地表峰丛林立,地下溶洞迷离的石海洞乡流连忘返。在那里,天下第一漏斗名不虚传;在那里,天下第一卧虎虎视眈眈;在那里,天泉洞的神奇美妙让人眼花缭乱!在那里,风情苗寨标明这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地兴文的土地上,生活的是现在不见踪影的僰人。高压下的民族,可能销声匿迹;独特性的文化,则会变相重生。以悬棺葬和铜鼓为典型文化特征的僰人,虽然已在万历元年(1573年)以后群体消亡,但从先秦至明朝中叶,活跃于川南山区的僰人,以今日兴文县为集聚中心,跨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演绎了一支古老民族的兴衰存亡历程,沉淀了古代僰人的原始文明与厚重文化。兴文僰人的赛神节,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兴文……[详细]
鹿鸣茶制作技艺
  宜宾茶史有根可挖,说来话长。这里,五尺古道就是茶马古道,千年茶树至今犹在,原驻僰族制茶进贡,秦人取蜀学会饮茶,唐代饮茶风行于世,宋代已经茶马互市,名优产品层出不穷呀!宜宾自古就是茶乡。宜宾县黄山、高县汉王山的古茶树,历经岁月沧桑,今犹生意盎然:苍劲的枝干,斑驳的苍苔,让人感知茶树的年龄,触摸久远茶事的信息。川南的水土气候宜人,特殊的茶树落地生根,茶马古道便油然而生。宜宾作为枢纽,可连通藏滇黔粤,茶叶的信息就酝酿出茶乡茶俗。逢年过节之时,客人来了要摆“茶”:这样的“茶”,除了喝茶,还有糖果、糕点予以辅佐,由此又派生了很多带有艺术性的茶具,促进了竹雕、木雕艺术。此外,娘家父母大寿,女儿要回家“烧茶”;种田栽秧要“呷茶”;走亲访友要“封茶”;结亲送礼要“送茶”;扯皮撕筋,调解纠纷要“请吃茶”;打发……[详细]
川南苗族手毽
  在珙县的苗族,喜欢一种特别的体育游戏——“手毽”。手毽源于唐宋时期。据传,它是由苗族人在栽插水稻时,受甩秧苗、接秧苗的启发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手毽用精选的玉米壳扎制成印状的“毽托”,外用绣花布和花边包裹装饰好,在“毽柄”上分向插上三根长短适中、漂亮美观的鸡翅毛。至此,一个手毽就算做成了。苗族手毽,是一项民族竞技体育活动,有一套完整的比赛方法和规则,具有观赏性、竞技性与健身功能。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苗族青年男女,都喜欢以打手毽为乐。参加人员可多可少,一人可以自娱自乐,两人可以分开对打,多人则可分队比赛,实在太多就分批进行。手毽运动的组织和实施,与现在的乒乓比赛非常相似。而它的比赛规则,却近似于现在的羽毛球:接着并挡回对面,算是有惊无险;假如接送失手,手毽落地,便是自己失分,对方得利。比赛之时,只……[详细]
屏山女子踩桥
  踩桥本为新桥修成时所举行的一种仪式,即:桥修成后,要举行“踩桥”仪式,才可启用。在此之前,不准任何人通行。要选一个吉日良辰,请高寿老人、乡贤名士等前来踩桥。如这天有新娘、新官或新中举士的轿子从桥上经过时,则一定要请他们下来踩桥,取“新”、“喜”之意。迷信的人认为这样做后会大吉大利,桥才不会垮,从桥上过的人也可免除霉运。但是龙华的“女子踩桥”是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且独特而新颖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及1950年以前,龙华解放后停止(历经土改、文革等),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其过程是:每年正月十四,龙华的中老年妇女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烧着拜香至八仙山(龙华的一座山名),在八仙山集中住宿,第二天清晨一早,每人右手上拴着红布巾,手里拿着一支香,在引香师的带领下,一人手里敲着木鱼……[详细]
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五粮液,大曲浓香型白酒,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五粮液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为原料发酵酿制而成。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汉族传统文化孕育的奇葩,是中国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杰出创造,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代四川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1368年,四川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有制曲、酿酒、勾兑三大工艺流程,五粮液酒酿造以大米、玉米、糯米、高粱、小麦等五种粮食为原料,遵循古传“陈氏秘方”,通过制曲、复式固态窖池发酵、蒸馏提纯、量质摘酒、分级陈酿、勾兑调味等100多道工序而成。五……[详细]
浑水粑
  浑水粑系筠连特有小吃,是选优质大米掺和少许糯米,一般糯米量在20%左右,用澄清石灰水加丝瓜叶(冬天用菠菜叶)浸泡3个小时左右,连同丝瓜叶一起在石磨上磨成浆,加入食糖,在蒸笼内浇一层放到沸水锅上蒸,半熟后再浇一层,反复多次,全熟后放在簸箕内,待其冷却摊凉后,切成凌形块状,即成了晶莹嫩绿的浑水粑。特色是口感极好,冷热均可食用,香味独特。……[详细]
  宜宾“小彩龙”融合杂技艺术和龙舞套法的舞蹈特色,既表现了人们崇拜的图腾形式,又有俊俏飘逸的艺术风采,在宜宾龙灯中独领- 。宜宾县观音小彩龙,是我国舞龙中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技巧性强、适应性强,且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主要分布于宜宾县境内。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考证,宜宾县观音镇张家湾古城址即为唐代归顺县城遗址,有学者认为小彩龙即于唐代兴起。西晋左思曾书及宜宾“龙池”风物,宋代“龙”风在宜宾也盛行。时至明清,城乡集镇多有龙舞走街串巷,营造祥和、热闹气氛。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原本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给人拜年的龙灯表演,也逐渐成为红白喜事,或商家开业、店庆上的商业演出。宜宾小彩龙这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有着汉族民间“耍龙灯”的基本风格和主要特征。在我国4……[详细]
  蜡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早在秦汉时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珙县苗族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清光绪《珙县志》记载: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 裙。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两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色调丰富,层次分明,既朴实也艳丽。图纹中自然纹与几何纹居多,有的继承于传统,有的源自于生活,往往一纹多义。蜡染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对称均衡,注重图纹组合和视觉顺序的总体效果。主题一般居中,着重突出图纹的完整性、和谐性,简洁明快,密不觉繁复,简不觉单薄。即使在长达丈余的百褶裙上连锁式的构图,由于点线穿插,曲直并存,疏密交错也不觉板俗,富有韵律变化和节奏感。图案精美,线条流畅,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详细]

全部宜宾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