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苗族人民都会迎来属于他们庆丰收的节日———吃新节。节日前,人们都精心把自己的牛和马喂得膘肥体壮;姑娘们绣好美丽的衣裙、飘带,备好银花首饰;小伙子们则忙于修整和添置芦笙……吃新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和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邀约,不是去赶集就是去看斗牛比赛。一大早,寨子里的姑娘们都陆续走出家门,赶到附近的芦笙场上跳起芦笙舞。苗家人有一句谚语“芦笙一响,脚就发痒”。苗……[详细]
  在榕江县北部的,两汪乡的空伸、空烈一带居住着数百户苗族同胞,这支苗族,妇女头裹锥形头帕,身着百褶裙,长仅有16厘米左右,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这支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白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古朴、大方、潇洒。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详细]
  居住在群山起伏,重峦叠嶂的榕江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当独特,且很多,但最隆重、最古朴独特的要算是苗族“牯脏节”了。关于苗族牯脏节(有的亦称为“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等),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嘎良”(苗族称现在的榕江县古州城关、车江一带为“嘎良”)的一对苗族夫妇,男的叫固曦,女的叫务欧。有年冬天,寨上吃“牯脏……[详细]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Yangt,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的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多数是五字句。曲调有大致固……[详细]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古歌古词”。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详细]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详细]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详细]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 、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详细]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木鼓舞是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响……[详细]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唐、宋、元、明时期,侗族文化开始出现了史诗、款词、故事、“锦”,而“锦”的发展和繁荣,为清代中期侗戏的产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明末清初,汉族人口流入侗……[详细]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详细]
  台江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日中心区主要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北面40公里处的施洞镇,同时覆盖老屯乡,施秉县的马号乡等。坐落在清水江畔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是一个清水江哺育下的苗族聚居地。“施洞”系苗语,意为石洞,又称郎西,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其中苗族人口占98%。施洞……[详细]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同时,萨玛又是传……[详细]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包括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详细]
  谁都知晓贵州苗族的衣衫上有五彩溢香的美丽刺绣。但谁知道那千针万线密密匝匝的花朵底下,都有一张好看的剪纸?而会绣衣的苗女们,哪个闺房 中会没有存放的花样?  《苗族古歌》“迁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剪花刺绣对于苗人生活的必要。  贵州苗族剪纸主体纹样的动物中,有龙、吉玉鸟、蝴蝶、鱼等,人物有央公央婆、蝴蝶妈妈、苗族英雄务么细及驭龙伏狃的苗人男女。另外,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