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民俗文化

遵义市民俗文化介绍

  黔北花灯音乐在播州区普遍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在黔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各乡村城镇流传的花灯曲调大同小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演唱的曲调同出一辙。花灯音乐属于民歌体结构,呈典型的地域性曲调特征。在发展中受到川剧、地方大剧种音乐的影响,少数曲调呈川腔韵味。在长期习俗性活动中,花灯不断与山歌、号子、哭嫁、善书吟唱等腔调结合,自成一体,形成吟、诵、数、唱兼有的音乐风格,并有少量的板式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详细]
  仡佬族踩堂舞是遵义县仡佬族传统丧葬仪式中带有祭祀性质的舞蹈。主要分布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及贵州境内仡佬族聚居地区,以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踩堂舞较为完整。平正仡佬族乡始建于1956年12月,是我国建制最早的仡佬族乡,乡境地貌以大娄山山脉南北延伸的支脉为骨架,与峡谷、糟古、盆地等自然组合成高度不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奶子山以东,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梯形台地。从老虎窝向南,经山木垭、山王庙至……[详细]
  余庆县矮人舞主要分布于余庆县乌江以北地区的敖溪镇及周边村镇。敖溪镇位于余庆县中部,地处湄、凤、余三县结合处,是余庆通往湄潭、遵义的必经之地。余庆敖溪矮人舞源自“傩戏”表演中“矮人神”这一形象。汉武帝拓边屯军,开发西南夷,汉文化就通过巴蜀、荆楚进入今黔北地区,军士的“军傩”,将傩文化也同时带入,逐渐影响着当地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傩戏在黔北民间的盛行,傩戏中“矮人神”这一形象在乡民中也越来越受欢迎。……[详细]
  仡佬族哭嫁歌是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三五天中以歌哭方式告别父母亲人,表达离情别意的一种礼俗。流行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本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史称“黔蜀门屏”。全县总人口337176人,少数民族人口260957人,其中仡佬族151929人。道真原属正安县东北部地……[详细]
  黔北打闹歌是流传在贵州省余庆县民间的一种劳动歌谣。根据劳动地点不同有两种,一种是薅包谷草时所唱,又叫薅草歌或薅草闹;一种是薅秧时所唱,又叫薅秧歌或薅秧闹。余庆县位于贵州遵义市南部,与石阡、黄平、瓮安、湄潭、施秉、风冈相连,是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边沿结合部。有汉、苗等21个民族。余庆自公元1601年始建县,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黔北打闹歌在余庆建县前的土司时代已有记载,歌词中有“孟子遇见梁惠王……[详细]
  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四、五月薅秧季节,人们在田间薅秧的时候边劳动边唱歌,主要流传于汇川区海龙镇贡米村(原上坝村)和金沙安底镇茶园乡(今茶元镇)永丰村等地区。海龙薅秧歌从“平腔、蛤蟆腔”发展而来,晚清至民国初期,海龙米长期向朝廷纳贡,海龙坝子上大面积的连片耕种,产生了农民相互换工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善唱好歌的海龙人劳作田间,时时哼唱流传在海龙一地的“平腔”、“蛤蟆腔”等山歌小调,增加劳动气氛,民国……[详细]
  高腔大山歌是流传在桐梓县狮溪一带地区传播的一种古老的以黔北方言为基础,以秧歌、劳动号子、山歌、民歌、渔歌、樵歌、小调为基本原素的民间说唱艺术。桐梓县位于黔北山地与四川盆地的街接地带属贵州省遵义市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狮溪地处黔北渝南的结合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桐梓狮溪高腔大山歌主要分布在狮溪镇、芭蕉乡、水坝塘镇一带。源于先民农耕、渔猎、……[详细]
  凤冈吹打乐是主要流传于风冈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吹打乐的总称,是集吹奏乐、乐、说唱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凤冈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隶属遵义市,与湄潭、余庆、务川、思南、德江、正安、石阡7县接壤,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仡佬族、汉族等28个民族。凤冈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与外界交流较少,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一条32公里国道贯穿全境,如是便造就了民俗民间文化(尤其是唢呐)繁荣的特殊环境。凤冈吹打乐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同当……[详细]
  。赤水河位于贵州省西北隅,发源于云南镇雄,穿越云贵川三省十县市在汉朝建元六年起,赤水河船工们拉纤或划桨时,为了统一步调省时省力,并缓解途中劳累、痛苦与寂寞,创造船工号子。赤水河船工号一领众合,节奏铿锵有力,歌声高吭嘹亮、浑厚激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奏欢快,不论顺水逆水,船舶大小,滩险滩缓,滩大滩小,纤夫多少,载货轻重等,号子均不相同。歌词多数取材于船工的真实生活经历,由船工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随……[详细]
  “遵义通草堆画”是遵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是我国西部重镇,南与省会贵阳接壤,东面与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西与四川省交界,北与重庆连接。遵义历有“家读诗书,人通礼仪”的传统,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民间工艺活动历史悠久。遵义通草堆画的创制人左靖先生早年师从著名画家黄宾鸿学习绘画,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抗战来遵义定居。1961年,遵义市工艺美术厂从贵州省工艺美术会议上带回……[详细]
  高台舞狮系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高台舞狮主要流布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大磏、三桥、三江、忠信、旧城、洛龙、隆兴、阳溪8镇及上坝土家族乡和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周边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详细]
  绥阳竹席以绥阳旺草手工竹席为代表。旺草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这里是一代经师大儒、东汉教育家尹珍设馆讲学15载、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这里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书画之乡,同时又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竹席编织之乡。绥阳旺草竹席因其世代传承、技艺独特、编织精美,在贵州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大约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传承竹席编织技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以旺草镇广怀村张氏家族为代表的旺草手工竹席曾于1914年(民国……[详细]
  赶苗场是习水县醒民镇苗族同胞的传统习俗。醒民镇位于习水县南部,与同民镇、四川省古蔺县太平渡镇接壤,与隆兴镇隔河相望,最高海拔866米、最低海拔291米。地形为典型的山丘地貌。全镇以种、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的农业镇乡。境内土壤为紫色土,出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豆类、油菜等普通农作物。据醒民镇老人讲述,明末清初时,部分苗族族人帮江西冯姓族人牵马到达醒民地,冯姓主人盛情好客留下了他们,并将青凉山到青龙……[详细]
  河灯节是习水县二郎乡群众的一项民俗活动。二郎乡位于习水南部的桐梓河畔下游,有“习水南大门”之称,地域面积71.5平方公里,离县城42公里。二郎乡政府设在二郎坝,这里四面环山,三面傍水,牛渡河从东面奔腾而来,经干溪沟峡谷,在这里急转一弯,依势向西而去。二郎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习水小青城之称。二郎河灯节是一种民间的活动,有百年以上历史,由于未见史料记载,但据80多岁……[详细]
  仡佬族婚俗主要流传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界德江、沿河,南邻凤岗,西交正安、道真,北隅重庆彭水,全县面积2777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人,其中仡佬族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43%,苗族人口15.1万人,占总人口的35%。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洪渡河是务川仡佬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仡佬族千百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务川古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