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民俗文化

遵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族吃新祭祖习俗是遵义县平正仡佬族的重要节日,主要流传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及贵州境内其它仡佬族聚居地区,以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的仡佬族吃新祭祖习俗保存得较为完整,最为丰富。平正仡佬族乡位于遵义县境西部,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区65公里。乡境地貌以大娄山山脉南北延伸的支脉为骨架,与峡谷、糟古、盆地等自然组合成高度不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岩地貌。主要河流有盘水河、黑脚岩河等,均发源于西境大娄山脉,东流入观音……[详细]
  务川仡佬族宝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现。主要流传在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大坪镇三坑、板场、丰乐镇官坝、红丝乡太坝等地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建县已有1400余年,早在二千多年前,仡佬族的先民——濮人就在这里取朱砂、烧炼- ,素有“丹砂古县”之称。务川县位于遵义市东南,与重庆市的武隆县接壤,离遵义市180余公里。全县面积2777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仡佬族……[详细]
  黔北起房造屋习俗主要分布在绥阳、遵义、湄潭、正安、道真、桐梓、赤水等,以绥阳县的耿家寨等最具特色。黔北起房造屋习俗历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黔北先民为了生存,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用泥巴砌墙、茅草盖顶,修建遮风避雨栖居——泥墙茅草屋。泥墙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差,但凡山洪暴发,泥墙往往被洪水冲垮、倒塌,造成人畜伤亡。于是,人们便上山伐木、改用树木修建木房。木房采用几何原理结构修建,每根柱子、檩子……[详细]
  凤风茶饮食习俗是凤风人民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形成的一种内容丰富的饮食习惯。凤冈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铜仁地区的德江县、思南县、石阡县,遵义市的务川县、余庆县、湄潭县、正安县接壤。地势西高东低,属娄山山脉向武夷山脉的过渡地带,独特的生态系统成就了凤冈县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同时也造就了凤冈人民多姿多彩的茶饮食习俗。凤冈历史悠久,既受中原和楚文化的濡染,又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同时还受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凤……[详细]
  余庆龙灯是余庆县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县内各乡镇,以县城所在地白泥镇最为集中。白泥镇位于余庆县最东端,与黔东南黄平、施秉和铜仁石矸毗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镇中心低矮、四周高山,座落在白泥万亩大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白泥镇是余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有关资料记载,余庆龙灯始于唐代。有“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谓之灯节”、“各村或醵金为龙灯”记载。康熙年间,玩……[详细]
  茅坪花苗婚俗主要分布于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的桂花、土槽、地关三村。茅坪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南端,距县城47公里,全镇人口1.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6%,少数民族中以花苗为最多,占80%。该镇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达47%以上。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面水天生桥内23座天生桥明暗相连,举世罕见,黄杉自然保护区是省内黄杉生长面积最集中最多的区域。花苗原是我国东部的一支古老民族,大约在宋、元……[详细]
  采月亮是苗族传统的体育舞蹈,主要分布在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白云村、陇岗村一带的苗族聚居区内。后山乡是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位于仁怀市南面,距仁怀市54公里,全乡辖四个行政村,45个村民组。据当地传说,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箐林,首领们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采月亮)在山顶立一树杆,男女青年相围起舞,该舞经历代流传下来,因为难度系数高,渐演变成一项传统的竞技舞蹈……[详细]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戏曲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的艺术因素,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清代康熙年间,傩戏在湘西出现,随即由沅水进入长江,迅速传播开来,与各地的民间艺术相融汇,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详细]
  赤水独竹漂流传于有“中国十大竹子之乡”美誉的黔北赤水市境内的赤水河流域。从前,居住在赤水河两岸的赤水先民为了相互往来,常用一根独竹或独木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此外,人们在河中放排时为了追赶飘散河中的竹木,练就了划独杆的绝技,后独木漂被独竹漂取代,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漂者采用一根大楠竹漂于水上作舟,手持竹竿直立舟上划桨,或搏击激流险滩,或悠闲荡舟河面。形态美观大方,动作协调连贯。内容有比正划……[详细]
  赤水晒醋产于森林覆盖率在76%以上的赤水市。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赤水位于低海拔中亚热带气候区,紫色土壤肥沃,天然野生植物繁茂,空气中含有众多微生物群,山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独特的日照、光照、空气、土壤、水质等,使赤水晒醋酿制技艺仅仅赤水市有。据史料记载,先民很早就喜食醋。1998年,赤水马鞍山出土的汉墓群中就有陶醋罐。道光年间,赤水城内“源隆顺商号请来技师对流传于民间的晒醋酿造技艺发扬光大,创办……[详细]
  中药传统制剂方法保留了古代作坊生产的某些特点,选料精当、投料有序、工艺独特,包装和仿单蕴含传统文化气息,深受医者和患者的信赖。廖氏化风丹创制人廖耀寅依托贵州大娄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板桥古镇的流通便宜,承袭祖业行医济世,于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研制出具有息风通络、镇惊豁痰、开窍醒脑功能的“化风丹”。工艺上借鉴白酒发酵窖藏工艺,将核心药物处理制成药母,另将15味中药材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后,与药母合磨……[详细]
  居住在贵州省桐梓县南部海拔较高山区的苗族,为抵御当地严寒的冬季气候,上衣多采用对开襟样式,下面则穿着蜡染百褶裙和挑花围裙,袖子再套上挑花袖筒,小腿裹多层挑花绑腿。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是她们生活中选择取舍的素材,应将这些色彩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美。从古代到近代,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详细]
  围鼓,又名“围鼓座唱”,民间同时俗称“玩友会”或“同乐会”,即好玩的朋友在一起演唱、一同快乐之意。由川剧演绎发展而成,其打击乐和唱腔皆与川剧同,惟不同的是把舞台表演转变为座唱形式。围鼓座唱在正安的凤仪、安场、庙塘、新州、杨兴等乡镇境内历代广泛流布,始于什么年代?无确凿文献记载,通过民间走访调查考证和传承老艺人口述的传承谱系推算,流传至少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围鼓的传承与发展,在正安民间曾是一度兴盛和繁……[详细]
  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0 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详细]
  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