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民俗文化

毕节市民俗文化介绍

  层台镇的苗族山寨,服饰、饮食都大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女子服饰式样最多,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详细]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详细]
  每年的端午节是水箐苗族同胞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也是他们盛大的“采花节”。每到这一天,苗族同胞们就聚集在选定的山头,通过唱苗族歌曲、跳舞、吹芦笙、对山歌等形式欢度采花节。未婚的少男少女们在这个节日里以歌传情、以舞示爱,找到自己心怡的伴侣。林口镇有苗族2千多人。每年正月初三是苗族传统的“踩花节”,在林口镇新庄村,林口镇、大银镇苗族同胞都要赶来参加节庆。踩花节适逢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踩花节”、“……[详细]
  每到月明之夜,苗族小伙子们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前往其他的苗寨“撞月亮”。所谓“撞月亮”,就是借晚上的时间,去追求心爱的苗族姑娘。来到姑娘家屋外,他们会用口琴、口哨等与姑娘们联系,待姑娘们出来,邀她们去到附近的上头,一对对分开,谈情说爱,月亮至始至终陪伴着他们,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很多苗族的婚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就的。所以,“撞月亮”是苗族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念爱过程,很多人必须跋山涉水、翻……[详细]
  每逢除夕的到来,理化苗族彝族乡广大人民群众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到一些地势比较开阔的山头,以对山歌的形式欢度佳节。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歌颂美好生活的,也有谈情说爱的。对歌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不管是否认识,只要你能唱,尽可对上几句,且不分民族、不分老少,皆可一展歌喉。对山歌,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人,有很多已经不会了,如……[详细]
  每次斗鸡比赛时,斗鸡坑观者甚众,热闹异常。斗鸡坑的主持人叫“鸡头家”、“鸡头”。鸡头又是斗鸡胜负的裁判,还是斗鸡找对拉线的介绍人。双方在斗鸡坑斗鸡,先由鸡头搭桥说合,然后互相看鸡,叫做“搬眼”。原则是:个头、体重、鸡龄基本相同的才能相斗。15分钟为一盘。鸡坑两端,各备有清水一桶,供“使水”之用,就是斗过一盘两盘之后,为了让斗鸡保持清醒,不使鸡的体温继续升高,经双方或一方要求,在鸡头下令“拢鸡”以后……[详细]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的活动,人们都积极参与火把节活动的准备。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就盼着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的来临,开始着手准备火把节活动,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捆扎成火把,准备火堆所需要的木柴。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详细]
  耍龙灯长石镇是老区所在地,老区人民将“耍龙灯”的传统传承下来,每年春节或重要节日都要开展耍龙灯等活动,成立了长石镇龙灯协会。“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与“双龙戏珠”两种。龙身由许多节组成,每节间距约五尺左右,第一节称一档。组成龙身的“节”,一般都是单数(如九节、十一节和十三节的)。龙头部分也分轻重不同,一般重量约三十多斤。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的称“布龙”。……[详细]
  每年11月初,铁石苗族彝族乡安乐场村彝族同胞都会欢聚一堂,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乌蒙欢歌,共同庆祝特别的“彝族年”,彝族人自己的节日,浓墨重彩的日子。彝族年要杀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年饭主要有坨坨肉、水豆腐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安乐……[详细]
  米花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七,来自清镇市、大方县、金沙县、赫章县、与周边乡镇的观众都会齐聚铁石乡米新寨村,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苗族素苗“米花节”。素苗是苗族中的一个系,因其服饰上特有的蜡染暗花和素净的刺绣而得名。清康熙初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为了躲避灾荒及战乱,素苗同胞开始四处迁徙,进而涌入贵州各地,铁石苗族彝族乡苗族就是第一批进入黔西境内的素苗。铁石苗族彝族乡苗族素苗“米花节”具有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主……[详细]
  苗族跳花坡,当地苗族苗语称“欧道”,意为“赶坡”,“跳花坡”是汉名,是因为坡上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义不尽相同。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都要举行活动(初一至初五在铁盔山村淹塘二组的小山上举行跳花坡,当地苗族称“跳小年”,初六至初八在铁石乡政府门口跳年厂举行,当地苗族称“跳大年”)。大年初一,苗族群众穿着盛装,带着芦笙、萧筒、口琴、干粮等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吹起芦笙、唱起苗歌、跳起苗舞,以苗族特有的方式……[详细]
  四桐鼓舞流传于威宁县中水镇、高坎子管理区、友光村四组王家水塘。中水镇有四个管理区,东南距威宁县城110公里,北距昭通市区22公里,中水盆地由高原原面,湖积台地和河流阶地构成,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38000余人,主要是回族和汉族,回族占52%,盆地海拔高度1800-2000米,河流属长江水系,有前河、中河、后河等由东西或由东北向西南穿过,交汇于西南端的玉龙峡谷,流入牛栏江,最后在昭通境内汇入金……[详细]
  金钱棍起源是穷苦人民为生活所迫乞讨所采用的一种民间艺术方式。传入贵州黔西广泛流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金钱棍解放前在全县域内广泛流传,解放后逐渐减少,到现在少之又少,只有素朴等地还有少量的人在玩耍。发展至今已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素朴现在还在玩唱的李素珍老人所学的技艺,就是其父辈从四川古蔺传入的。素朴镇位于黔西县东部,东与贵阳接壤,北邻太来乡,南与铁石乡交界。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距县城34公里,辖……[详细]
  彝族《酒礼舞》主要流传于威宁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是毕节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县境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105公里,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系贵州面积最大的县,县境四周多山谷,中部以平坝为主,最高为海拉乡的平箐梁子,最底为云贵桥头,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2200米。境内居住着21个民族,3个未定民族,总人口约1100000人,其中汉族占75.23%,少数民族占2……[详细]
  金沙安底镇是汉族和仡佬族杂居的地方,由于田地肥沃,适宜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薅秧歌在当地流传较为广泛。金沙薅秧歌由两个曲调组成,一个是“老娃调”,一个是薅秧调。“老娃调”就是在每一句的末尾模仿乌鸦的叫声,歌词一般是四句为一段,中间有规律地加入衬词,帮腔的人唱的就是衬词,帮枪一般在领唱的后半句开始,歌词的内容都是唱田间的植物;薅秧调是薅秧歌的主题曲调,四句为一段,当歌词中唱到“吔”等唱词时,全体歌唱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