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安顺市民俗文化

安顺市十大民俗文化

安顺地戏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财、祈福求子的时候请地戏队中的“神灵”如关羽、佘太君等去进行“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安顺地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详细]
铜鼓十二调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据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详细]
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
  关岭自治县地处北盘江流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棉和蓝靛。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北盘江流域一带布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低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谷两岸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棉和蓝靛。许多布依族村寨四周的山上都有大片的青杠树林,可为土布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染料。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流传在关岭县新铺乡、岗乌镇、普利乡、板贵乡、永宁镇、断桥乡、八德乡、关索镇等布依族聚居区。关岭县境内的布依族先民们自古就生息、繁衍于北盘江流域,过着农耕、渔猎生活。现在村村寨寨都会制作土布,女孩子从小学习纺织,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纱车,每年除农忙的两、三个月不从事或少从事纺织外,平时都是白天耕种,晚上纺织、冬闲时……[详细]
戈若民族服饰
  戈若民族服饰戈若民族服饰是以环保型、原生态,纯棉面料纯手工制作的特色工艺产品,是我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服饰、该产品已于2008年6月29日成功申请了“戈若”商标。……[详细]
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跳花”一词仍汉名,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与苗语意思不尽相同,苗语称跳花为“欧道”,意为“赶坡”。跳花日期全都在农历正月间举行,现仍有24处固定跳花坡。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如是未找到对象女子可请兄弟代替,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赛,有比射1、比针线手艺,有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每个花坡跳花日期为三天。第一天栽花树,苗家人遥见花树而作准备,次日清晨空寨前往;第三日,跳花结束,客人就近处苗寨食宿,饮酒吹笙弄弦欢乐,通霄达旦。……[详细]
  贵州省安顺县西秀区境内的苗族服饰较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妇女头戴半月形红木梳,头发绕髻盘于木梳上,外绕银链,上衣两襟交叉相合,下身着长裙,以麻带或锦带系腰,围裙多用蜡染或刺绣镶边;二是妇女绾髻, 青色蜡染镶边布,折成尖顶,服饰多用青黛色,配以各色花边装饰,衣襟有两道白色花边,节庆时花边换用鲜艳的彩色边,上面用绣、染等方法制出各类花鸟图案,下身着百褶裙,裙长过膝,裙脚饰有花边,小腿裹青布带;三是妇女用一根绑上小木梳的竹片斜插于发髻,再将剩余的长发加上假发绕在木梳上,衣服为斜开对襟短衫,一般为青、蓝、黛色,袖口及领镶花边,喜庆或其他节庆日则着彩色衣,多为红色,裙长到脚跟,青蓝或青白相间,配以织锦系腰、白色围裙;四是妇女绾髻,用蜡染布作拱桥形外饰,额上插银簪,上身穿斜开襟短衣,袖、领用花布缀边,下身着……[详细]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遗存的一种文化习俗。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东与省会贵阳市、西与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与黔南州、北与毕节地区分别接壤。安顺市辖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一区五县(自治县)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三个县级派出机构,总面积926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约260万。自汉代以来,安顺市成为历史上历次移民迁徙的交汇处。古代的苗瑶、氐族、百越、百濮四大族系在这里交汇,形成了最初除夜郎部族之外的贵州土著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起,江南、中原一带的汉族军民或“征南”或“填南”大规模移入安顺,在驿道沿线及咽喉要道遍设卫、所、屯、堡,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中原、江南的农耕技术、文化传统、……[详细]
  平坝县高峰镇大狗场村仡佬族群众每逢农历七月,新谷成熟之时,要采摘新谷祭献祖宗,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吃新节”。高峰镇大狗场村属贵州省平坝县,位于黔中腹地,平均海拔1300多米,山脉以石灰岩为主,属溶蚀类峰丛谷地。村外群山环抱,村前有大片田畴,发源于长顺县的麻线河于平坝活龙桥边入境,自西向北流经大狗场至清镇奶牛场注入红枫湖。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故称“百濮”。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进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成为单一民族——仡佬,至于平坝仡佬族最早于何时开拓这片土地,已难于查考,但从口碑资料、墓葬、民族习俗及有关资料推测,在贵州所有民族中,仡佬族是贵州……[详细]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吟唱,用的是西部苗族语言,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时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时用道白形式问答,大量出现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以散文诗为主,歌唱的曲调低沉悲凉。公元前2033年至公元前1562年,苗族史诗《亚鲁王》就有了雏形,史诗唱述亚鲁王国十七代王创世、立国、创业及其发展的故事。还唱述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2年,亚鲁王带领王国的苗民迁徙到贵州,先后开发定都在“商都卜”(贵阳)和“阿代卜”(安顺),最后定都麻山的历史。“史诗”描述亚鲁王国二……[详细]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在清乾隆年间普安州畔(今贵州省兴义市)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勒尤大约产生于布依戏之后,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勒尤出现以后,为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所吸纳,成为重要的演奏乐器。勒尤管身长约四十厘米,由共鸣筒、管身、铜箍、芯子、虫哨五个部分组成,音域a-a1。演奏时主要采用自然换气法和循环换气法,技巧丰富,发音甜美,具有圆润流畅、优美动听的艺术风格,长于表情达意。勒尤演奏的曲调名为《勒尤调》,常以《思念调》、《喊妹调》、《浪哨调》冠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勒尤吹奏的器乐曲,代表作有《喊……[详细]

全部安顺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