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文山州民俗文化

文山州民俗文化介绍

  “盘王节”是瑶族信奉图腾“盘瓠”的祭祀性节日。每年阴历十月十六日,瑶族都要向预设的盘王木主先祭后饮,非常的虔诚,有的地区还要举行活动。……[详细]
  壮家“风流街”“风流街”也称三月三花街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即阴历三月的最后一街为“三月街”,这是壮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此节不仅在街上对歌,壮族村寨也自动云集对歌,男女双方都以即兴对歌来互相表达爱慕之情,风流街后,男青年看上某家的女青年后,便主动派人提亲。风流街时男女青年相见,交流民思想感情后,如两相情愿,提亲人再去定亲,秋收后或次年风流街之前接亲。素不相识者产生爱慕之情,则互赠礼品作纪念,……[详细]
  花山节又称“采花山”,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举行,“花山节”一轮三年。第一年办三天,第二年办五天,第三年办七天。由苗族中的头人主持,举办花山节期间,远近的苗族便都聚集在这里过“花山节”,节目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及各种比赛活动等。通过“采花山”,有情有意的苗族男女青年往往能结成佳偶,因此,“采花山”被誉为苗族青年恋爱的节日。……[详细]
  瑶族婚俗很有特色,一是“招郎”(入赘)传统,二是“拿兰子”的自由恋爱方式。招郎上门是普遍现象,没有女孩的人家还要“接”一个女孩,为的是长大“招郎”以延续家族。招郎后又有“男从女姓”即男子到女方家后,要改从女姓。“两不辟宗”结婚后对两家的生产生活要轮流照顾,所生子女头胎随母姓,二子随父姓。这说明妇女的地位较高。“拿兰子”指在节假日成群姑娘,手提精致的、盖花手帕的小竹篮去求偶,同时也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小……[详细]
  北回归线经过的西畴县有个古老的壮族村寨——汤谷村,也被称为“太阳村”。这里有着世上唯一的活态传承母系社会原始部落祭祀太阳的习惯——女子太阳节。2009年,“女子太阳节”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汤谷村的“女子太阳山祭祀”,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考证,“女子太阳节”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至少有数千年历史,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重要民俗传统文化现象。“女子太阳……[详细]
  “陇端街”又叫‘花街”,是聚居在广南、富宁等地壮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到3月的农闲时间举行,历时3到5天。“陇端”是壮语,意思是在田坝、草坪上赶的街。宽敞开阔的草坪、田坝、天高地广,好尽情地欢聚跳舞、摆舞台、唱壮戏,同时,也便于进行集市贸易活动。青年男女们则主要开展对歌比赛,借此谈情说爱。当对歌告一段落后,已选好意中人的未婚男女,一对对相随相依,步入树林。许多壮族的青年……[详细]
  富宁壮族文化瑰宝——坡芽山歌位于富宁县东北部的剥隘镇,有一个名为坡芽的美丽壮族村寨偏居一隅,村里有55户278人,均为壮族。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意即“山花烂漫的地方”(“坡”为山坡,“芽”为壮语里的杨0花),它地处剥隘景区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清一色的干栏式建筑,房屋墙体由浅黄色的粘土垒成,翠绿色的竹子、芭蕉和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坡芽村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是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由于……[详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5万多人口,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等民族。铜鼓舞主要在当地壮族、彝族中流传。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免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彝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八宝镇和黑支朵乡。铜鼓作为古代的一种器物,在云南分布很广,晋宁石寨山与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铜鼓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及秦汉时期。广南县的铜鼓数量多、分布广,不……[详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人口39万,壮族占54%。富宁壮剧源远流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种繁衍地之一,最早出现于富宁剥隘的者宁地区,源于壮族民歌。壮剧最初的形式是“单分”(念歌),后逐渐演变为“板凳戏”(几名歌手坐唱),后来演变为多幕戏。富宁壮剧有“哎咿呀”、“哎依哝”、“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伴奏乐器有马骨胡、板胡、葫芦胡、无膜竹笛等。剧本用……[详细]
  者太村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西北部者太乡政府所在地,地处滇桂黔交界地区,境内有革夺仙人洞和清水江峡谷等景点,有发展旅游的广阔前景。全村由5个壮族自然村组成,共有561户,2271人。人均耕地面积1.5亩,人均纯收入627元(2003年)。5个村子坐西南朝东南,背山面坝,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充分体现壮族依山傍水、“宁肯挖山不占良田”的建寨理念。民居建筑中,木结构壮式干栏建筑占90%以上……[详细]
  壮族渔鼓“庄巴”是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壮族曲艺形式。明清以来,汉族大量移居文山,将渔鼓演唱也带到壮族寨子,开始用壮族民间曲调演唱渔鼓,并收徒传艺。当地传说,汉族在一次战败后逃躲追兵时,被大河挡住了去路,面对湍急的河水,士兵们不由自主地唱出自己悲伤绝望的心情,歌声感动了河里的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就把他们送到河对岸,躲过了追兵。从此,他们就用木头刻成鱼形,做成鼓,边轻敲渔鼓边唱出对鱼的怀念感……[详细]
  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广南壮族的“赶花街”。壮族四季有节,除春节、端午节等多民族共有的节日外,还有祭龙节、尝新节等。但最隆重、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要数“三月三”。“三月三”的习俗流传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各地的节期略有出入,内容也小有不同。我认为,广南县三月三的“赶花街”独具特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分布于县内各地的壮族群众,都会身着民族盛装,背着花糯米饭,带着花线,到壮族较为密集的那伦、者兔……[详细]
  纸马舞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壮族村寨的传统丧葬祭祀舞蹈。壮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响,每当老人去世,均要组织丧葬祭祀活动,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纸马舞一般由跳纸马舞、舞狮子、赶小鬼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因纸马舞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突出位置,故称纸马舞。纸马由民间艺人用竹片扎成马状,糊上白纸并进行彩绘。舞者身套纸马,双手握住纸马两端骨架起舞。舞狮子则由一人身披狮……[详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详细]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