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红河州民俗文化

红河州民俗文化介绍

  彝族烟盒舞,千百年来在滇南地区流传;有集体的自娱性的圆圈舞套路,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表演性的舞套,有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彝族人称“烟盒舞”为“则比”,意即跳鼓。汉语俗称“跳乐”或“跳弦”。烟盒舞的每个舞套都有其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如反映生产生活类的舞套:“踩谷种”、“榨甘蔗”、“种黄瓜”、“掼谷子”、“麻老秧谷”、“打草”、“犁地”、“划小船”、“打石头”、“拿鱼”、“放羊”、“扯水”、“搓绳子”、“……[详细]
  芷村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民间舞蹈四弦舞(三步乐)。四弦舞是彝族舞蹈;一碗水村阿乌白村的三步乐,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是山区与坝区三步乐的综合。四弦舞(三步乐)是表现生产、生活的喜悦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蹈,男女舞蹈动作基本一致,表演时,男女两两相对。该舞蹈节奏欢快,手上动作变化不大,而以腿部的动作为主,分三大组动作用大穿、小穿、擦背等,使舞蹈充满热情。……[详细]
  “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矻扎扎”,其含义是迎接“俄咀”(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矻扎扎”是哈尼族的六月节。在这个节日里,村村寨寨……[详细]
  “二月初二龙抬头,大仓满来小仓流”,这是彝族民间盛传的歌谣。3月12日,蒙自尼苏小镇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彝族传统祭龙节如期举行,但今年统祭龙却不平凡响,格外引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游客欢聚一起,并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和文化大餐。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大地逐渐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也将开始。传统的彝族祭龙节就是在这……[详细]
  蒙自为历代兵防重镇。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开蛮荒之地。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中央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蒙自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兴盛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蒙自彝族花灯发祥长桥海边的彝乡辛乙孔村(即今雨过铺镇永宁村),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详细]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数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详细]
  据考古资料显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至清道光年间,经过建水艺人的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建水碗窑村古窑址星罗棋布,充分印证了该地悠久的制陶传统。建水紫陶最显著的工艺特点在于打磨和磨光。建水无釉磨光陶按产品质地成色分为红陶和白陶,红陶普遍被称为“建水紫陶”。其工艺独特,主要特点有:声如……[详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地处弥勒县西一镇南部15公里处。红万村民小组由大寨和小寨组成,现有居民313户。人均耕地面积1.73亩。2004年人均经济收入1128元。红万村大、小寨现存民居有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及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3种,其中土木结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保留的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锯圆木、竖柱、进新房等过程。红万村交通……[详细]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巡检司镇高甸行政村共有农户108户,人口486人,人均耕地面积1.86亩。人均收入1778元(2004年)。这里居住的都是彝族阿哲支系。现存的传统民居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掌房结构、石木结构传统民居等4种。生产生活仍保持男耕女播的传统劳作形式。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向、选材、建新房、进新房等。彝族阿哲人的传统服饰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的特点。女子服饰从头到脚分为数种,……[详细]
  哈尼族奕车人共2万多人,全住在车普村一带。车普村哈尼族(奕车人)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大羊街乡车普村,共191户,925人。人均耕地面积0.45亩,人均纯收入762元。海拔1437~1500米,倚坡踞岭傍田,梯田、樱花、棕榈、森林错综环绕,林中有神山、神树,村中有磨秋场、秋千场,生态环境优美。民居为等腰三角形瓦顶民居,有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奕车人女性服饰独特,上衣无领圆口成龟形,内……[详细]
  水槽寨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分上水槽寨和下水槽寨,共136户,673人。人均耕地面积2.15亩。人均收入539元。该村位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生态环境优越。下水槽瑶语称“吊坪”。瑶族1861年迁至瑶山,水槽寨应建于此时。村边有溪流,竹槽引水,甚便生活。主要从事农耕,亦兼采集、狩猎。民居以土墙红板瓦顶土木结构为主,土墙茅草顶亦占1/4。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建房习……[详细]
  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县的哈尼族村落。哈尼族梯田农耕礼俗体系严整、形态完备,包括建村立寨礼俗、开垦耕种礼俗、节庆祭典礼俗、人生礼俗、服饰饮食礼俗等5大类别。建村立寨礼俗规定哈尼族的民居和村落建立必须适应梯田稻作。村址的选择必须优先考虑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平缓山地,适宜垦殖梯田;民居以有利于稻谷的干燥和安全贮藏为基本建造原则。开垦梯田、四季耕……[详细]
  哈尼族长街宴,哈尼语称为“知交把”、“多交夺”或“资乌夺”,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区域。长街宴分为祭寨神长街宴、六月年长街宴和十月年长街宴3种类型,祭祀神灵、求神护佑稻谷丰收、感激神灵赐福人间、摆街心酒宴、吟唱史诗、体育竞技和歌舞狂欢等活动都包容其中。大型村落的长街宴长达数百桌,礼仪齐备,程序严谨,仅街心宴的酒席就划分为主席、副席和大众席。长街宴期间吟唱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详细]
  红河县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红河县傣族土陶制作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迤萨镇坝蒿村。制陶工具由木陶拍、花纹板“来摩”、圆石“恒”、木板“达摩”、木槌“火恒”、锅底板“扁”等组成,原料是当地的灰色粘土。一般经过取土、晒土、碎土、筛土、和泥、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制作品种主要有土锅、水缸、药罐、土盆、茶壶等。红河傣族土陶传承均为家庭内传承,且传女不传男,因此土陶制作全由妇女完成。从前,坝蒿村的……[详细]
  云南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灯的多支派特色。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岔科乡白云村、普雄乡塔瓦、南庄羊街为代表的彝族花灯,是云南花灯中一个有特色的支派。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白云成立第一个灯会算起,已经历了五代传承。当地花灯的演唱已有百余年历史。建水县彝族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进了许多彝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