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玉溪市民俗文化

玉溪市民俗文化介绍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有着“中国花腰傣之乡”的美誉。现有花腰傣人口4.2万人,分别居住于新平境内的戛洒、漠沙、水塘镇河谷沿岸,是哀牢山和红河水孕育的美丽民族。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女子腰部束一条长长的花腰带,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按居住地域不同和各自的服饰特征,可以细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花腰傣的服饰是……[详细]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其他戏曲艺术一样,不仅能在方寸之间演绎天地四方,又能呈现百万大军恢宏浩荡。如今,在易门县铜厂乡仍然流传着这种古老的艺术,成为当地难得的乡村文化现象。说到铜厂皮影,得先从易门皮影说起。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明、清两代则是皮影戏最为兴盛和广为流传的时期。而据相关文献记述,易门的皮影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为广东皮影戏艺人来当地表演后所传并发展。据了解,旧时在易门,皮影……[详细]
  油炸沙虫是绿汁镇极有特色的一道美食。但记者刚见到油炸过、形似蜈蚣的沙虫时,不要说吃,单看一眼就感到害怕。询问做厨师多年的王国兴,据他所讲,此虫不可貌相,这几年市场上卖的价格不断上涨,如今已经卖到两块多钱一条了。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汁人才渐渐食用沙虫,更早以前人们看见是避开的。据介绍,沙虫生长在绿汁江边,它们藏身在石头下面,半湿润地段居多,干燥地段石头下和江水里极少。由于沙虫白天喜欢躲在阴暗的地……[详细]
  在易门县十街彝族乡,糖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这片乡土盛产原生态传统美食——红糖,每年到甘蔗收获的季节,汁多糖分足的水果甘蔗就是生产十街红糖的最佳原料。早年间,这里随处可见土法榨糖的场景,氤氲的雾气、醉人的糖香、忙碌的人群……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今已难得一见。早春二月,在十街魏所村一个大约30多平方米的红糖作坊里,49岁的杜忠荣和媳妇周建芬正在灶台边忙碌着。记者有幸看到了土法榨糖,看到了从甘蔗变……[详细]
  白沙坡是易门县绿汁镇木厂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绿汁江西面的狮凤山背面,四周高山险峻。当地村民以彝族为主,他们代代传承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虎掌舞”,早在2006年虎掌舞就被列为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近日,记者探访了当地虎掌舞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老虎为什么会成为白沙坡舞蹈的主角?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传说两只老虎从大理来到绿汁江,湍急的江水使老虎无法前行,便回头来到白沙坡南边的云盘山上。老虎的到……[详细]
  易门苗族服饰,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价值,2006年1月,被列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个项目中的青苗支系女装,具有风格质朴率真、颜色搭配艳丽、装饰配件丰富、针法分工明确、款式构造大方、图案设计个性多样等特点,体现了青苗妇女高超的刺绣技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苗女装采用全套刺绣制作,青苗村子里的人所穿的衣物都靠女人们缝制,村里的妇女,无论老少,大多……[详细]
  易门县十街乡的彝族唢呐,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十街唢呐吹奏历史源于何时,虽已无据可查,但它历史悠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流传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红白喜事的重头戏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又称作碗。唢呐由哨、气盘、芯子、杆和碗五部分……[详细]
  在易门,地会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参与性强,是民间几种传统舞蹈形式的统称。每种舞蹈都有特定的服装、道具和动作套路。地会舞蹈具有舞姿轻盈、婀娜妩媚、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等诸多亮点,深受易门群众喜爱,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据史料记载,地会舞蹈是清末民初从昆明、安宁等地传入易门的,主要流传在龙泉、六街等地。传说中,组织地会活动,是为了让天上的仙女来到人间与民同乐并展示她们的才能,以求得风调雨……[详细]
  米线节(迎土主):玉溪市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始于清代,沿袭至今。原为新春迎神赛会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分村、分街道轮流迎祀土主,迎神当天即为该村节日,因节日期间必吃米线,必唱花灯,所以称“米线节”。本处辖区在正月十六至二月初五期间过米线节,主要在沙头村、冯家冲、小右所、右所、魏家山、中所、碓窝田7个村子。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2006年我处举办了第一届米线文化节,通过举办文化节进一步……[详细]
  者湾是玉溪市通海县四街镇一个自然村,共有1199户,4191人。者湾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墨士辈出,具有崇尚书画、喜好收藏、耕读并重的优秀传统。布文星——清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武解元,兼工书法,以行、草见长,在云南名重一时;李家政尤工书法,其字端庄严谨;李铎有较深的书-底造诣,楷书苍劲挺拔,草书龙飞凤舞,闻名县内外。李绍周13岁书匾联,被誉为“神童”;李东、杨景、高平的书法也有名望……[详细]
  大槟榔园村傣族(花腰傣)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嘎洒镇南蚌村委会(行政村)大槟榔园村。全村58户,299人,人均耕地面积1.13亩,人均收入1488元(2003年)。村寨依山傍水,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大槟榔园村寨布局及土掌房民居保持传统风貌,土木结构的土掌房(傣家土楼)占全村总数的86.1%。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承良好。大槟榔园编制竹具很普遍,榨红糖历史悠久,现在仍然保留着土法……[详细]
  新平傣族人生礼俗流传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嘎洒、腰街、漠沙等乡镇的傣族村落。新平傣族人生礼俗形态完备,体系严密,包括求子礼俗、孕期礼俗、出生礼俗、取名礼俗、满月礼俗、周岁礼俗、少年礼俗、成人礼俗、文身礼俗、染齿礼俗、花街比美礼俗、婚礼礼俗和葬礼礼俗等13个类别,是傣家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新平傣族(花腰傣)认为生子是由神灵恩赐的,若女子婚后二三年未怀孕,就要杀鸡献祭寨神求子、献鸡蛋……[详细]
  哈尼族九祭献,哈尼语称为“归基托”,是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流传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的浦贵、浦海、施通3个自然村。这3个村是在哈尼族迁徙过程里,由3个同胞兄弟创建的。九祭献典礼在历史上由3个村轮流主办。20世纪50年代,九祭献曾一度中断失传,直至90年代初才在浦贵村得以恢复。九祭献为每三年一小祭,为期3天;每六年一中祭,时间为5天;九年一大祭,时间为7天。每次祭祀都在农历二……[详细]
  新平傣族土陶制作工艺主要流传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戛洒村土锅寨。制陶工具有方形木陶拍(无花纹和有花纹两种)、鹅卵石、竹刮片、木刀、小钢刀、钢锯片、石板、木板、碎布块和小簸箕等。原料采用当地的三种泥土按比例混合。一般经过取土、晒土、舂土、筛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晒、烧制等几道工序。土锅寨土陶制作种类和用途较多,品种主要有土锅、水缸、药罐、茶壶、水杯、背壶、土碗、土甑子、花瓶、花盆和工艺品等……[详细]
  “远看似火,近看是花”。走进彝家山寨,每当看到身穿艳丽花腰彝服饰的彝家姑娘,很多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惊叹。繁杂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伴随着银饰品相互碰撞发出的叮当声,花腰姑娘身上那精美的彝族服饰显得格外亮丽。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是一个花腰彝聚居的村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勤劳、智慧的彝家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将花腰彝服饰谱写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文化史。棚租花腰彝属于彝族聂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