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民俗文化

咸阳市民俗文化介绍

  茯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其中所含金花是有益人体健康的“冠突散囊菌”,属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养生功效。因其功效与中药土茯苓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时称茯茶。咸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驿站,古代即为南茶北运的重要枢纽,这为茯茶在咸阳的诞生提供了充足原料。咸阳茯茶加工主要有8道制作技艺:一、配料渥堆:按所制茶等级要求,将精选“清茶”按配……[详细]
  劝善是旧时民间以说唱为形式的进行道德宣传的一种活动。劝善经是劝善者说唱时所用的脚本,主要以道德宣传为内容。宣扬并歌颂忠信,礼义、仁爱、忍让、孝悌、温良、慈善、节俭等品德,揭露鞭挞欺诈、贪婪、淫邪、凶恨、诽谤等不良品德。宣传的对象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劳动群众,因此语言浅显易懂,押韵上口,不求含蓄,不求高雅。劝善调是中国文学中的吟诵学与地方戏曲韵律结合的产物,含有弦板关中道情的韵味。劝善表演类似于说书,说……[详细]
  咸阳秦风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同的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咸阳秦风剪纸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质,其富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的民俗学、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咸阳秦风剪纸内容多以古风民俗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注重内涵,追求寓意;技巧上体现了秦人特有的粗犷、朴实、率真的特点。传统的咸阳民间剪纸是中国古文化的艺术再现,……[详细]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这是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农历五月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关中人爱把菖蒲、艾叶悬挂在门上,家家户户喝- 酒,吃棕子、油糕、绿豆糕。挂菖蒲、艾叶、喝- 酒,都是为了“驱魔辟邪”,防止毒虫咬伤。棕子、油糕、绿豆糕,是这个季节的应时佳品,各家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相互馈送。端午节,最讲究的是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详细]
  陕西关中及关中以北吃面食较多,因此面条的花样百出,如剪面、扯面、干面、喜面等,其中它的一些做法、地代表礼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团面:在家人如丈夫或儿子出远门时,全家人一齐吃这种面,表示给外出的人祝福。做法:将煮好的长面条,盛入碗内。再加入调料、蔬菜之类,香气四溢,热浪滚滚。寿面:在家中为老辈过生日祝寿时吃的面食。做法:面条要做得细长,煮好盛入碗中,洒上香菜叶,加入调好的鲜汤进食。红面:表示吉祥……[详细]
  关中民谣多流行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农村地区,一般是由长辈或者儿时伙伴间的口传心授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笔者有幸收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关中渭北乡村的一些民谣,细细品味,妙趣横生。遂与大家一起分享。民风习俗类:“荠荠菜,开白花,阿家(婆婆)死了你当家,磨白面,捏疙瘩(饺子),面面辣子油泼下,看你俩口咋吃呀?”在关中农村,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俗语道,“男人是筢筢,女……[详细]
  民间宴席习俗。即行菜八道,坐菜五道,故名。流行于长武县等北部城乡地区。讲究有一道安席的压桌菜——品盘,由垫菜和表层两部分组成。前者多为面皮、多种凉菜和拆骨肉条,后者为猪腱子肉、耳蹄肝肠之类,顶部撒上各色菜丝。摆上酒具、餐具后,客人入席上桌。客满后,专人浇上优质酸汤调汁,方可动筷品尝。品盘开动后,客人一边饮酒尝菜,主家便一道接一道地端上八个行菜,讲究咸甜酸辣各味俱全,蒸炒炝烩各法都用。行菜多在烧头肉……[详细]
  民间传统古会。又称亲戚会。流行于秦都区渭河南岸。农历六月初五至七月底举行。每次会期一天(多选单日),有100多个村庄参与,轮流坐庄。至时逢忙罢,各村居民满怀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精心准备走亲戚会。买来各种时鲜水果、蔬菜及糕点,杀猪或买回上等好肉,磨面时特意收些上等细面,雪白的面粉配上黄澄澄的菜油,蒸出碗大喷香的油沓馍。届时各家老小亲戚尤其是女婿外甥,都得带上自家精心蒸制的油沓馍前来赴会。亲戚进门,主……[详细]
  民间歌谣。流行于礼泉县史德镇。工匠俗称匠人,旧时最常见的为木匠和泥水匠。泥水匠多盖房,砌锅灶让、炕,而木匠以门窗家具、棺木打造为主。木匠讲究用斧,有“千日斧子百日锛”之说。家具竣工时,要留一点尾巴,意取还有活干。做棺材时,却要收拾干净,否则会被认为诅咒主家再死人。寿棺做成之后,主家要请亲戚友人来庆贺,同时酬谢工匠。木匠为师徒传艺,以三年为限,期间师傅只管饭,不付工钱,出师时师傅要赠送一套工具。木匠……[详细]
  民俗歌谣。境内各县都有。淳化县《祈巧歌》云:“巧娘娘,祈巧来,红桃绿枣摆出来。姐妹围成一圈来,快把巧娘迎下来。递把剪子你铰来,递把尺子你量来。五色彩线送得来,教咱描凤绣花来。千句万句为祈巧,请把巧手传给我。”武功县《乞巧歌》:“七月七日呼儿咬,梧桐树上花儿开。花儿开,花儿摆,我把七姐请下来。清清水,清清水,我和七姐同洗腿。桂花油,桂花油,我和七姐梳光头。一碗茶,一碗茶,我和七姐把话拉。”永寿县《唱……[详细]
  据咸阳县志记载:“在封建社会里,这里是祭祀社稷的地方。社:即土神;稷;即谷神,土能生谷,故能养万民。因村安在社稷处,故名安谷村”。安谷村村名的由来已为我们了解安谷芯子的渊源开启了大门。因为祭祀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的活动。而耍芯子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芯子是把4一11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艺术。耍芯子的初衷是敬天地,祈福祉,保村民平安,人丁兴旺……[详细]
  西方的高尔夫盛行已久,众所周知,但咸阳也有自己的高尔夫——打“尜”,却鲜为人知。打“尜”这项体育竞技项目属于民间流传,具体起源暂无从考证。它是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东起长安,西至武功这一区域非常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形式。在旧社会,劳苦大众普遍比较贫穷,没有象样的体育器材,但他们也有娱乐的需求和需要,人们为了打发农耕之余的闲暇时间,就开始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寻求一种既便于制作又可消遣娱乐的体育活动。“……[详细]
  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详细]
  流行于我市永寿县一带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清乾隆年间蒋基编篡的《永寿县志》记载:“乾永古朴无杂戏,每逢佳辰令节,酒礼肴核;各从其便,家人父子各尽其欢,惟元宵社火扮演故事、船灯、竹马、采茶、秧歌,近今始有,古昔无之”。可见永寿民间舞蹈在清时已很兴盛。拉犟驴主要表现老婆骑驴进城看“社火”时,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出场前驴长嘶一声,接着驴就犟着脖子,拽着孙子乱跑。孙子勒紧缰绳,与犟驴争持。老汉急忙追赶。老婆拉……[详细]
  秦腔是咸阳主要剧种,又名乱弹、桄桄子、梆子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的板腔体戏曲。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