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市民俗文化

咸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剧种之一。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击鼓乐器“板子”而得名。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及陇东地区,为陕、甘两省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考证,皮影戏“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清嘉庆五年(1800)前后,“弦板腔”与“道情”同台演唱,而后独台演出,形成独特剧种。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详细]
  跑旱船是咸阳民间社火的一种形式。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手中舞扇;另一花脸艄公,执篙撑船。跑旱船妙在一个“跑”字,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绎的故事是: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老艄公匆匆上场解缆撑船,作速行进。在锣鼓乐伴奏下,船在场内做倒8字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断提速,继而绕场一周后搁浅。艄公下船,挽裤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详细]
  “丁兰刻母”是二十四孝中唯一的由不孝转为大孝的典故,丁兰墓在兴平市子孝村保存至今,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丁兰,汉时人,幼年丧父,小时候丁兰对母亲很不孝敬,常常打骂。有一天,丁兰耕田间歇,见一羊羔双膝跪地而食母乳,又见一小乌鸦衔食喂养残老乌鸦。触景生情,思之悔矣,不禁泪下,此时母亲正巧为丁兰田间送饭而来,丁兰急忙去接,慌忙中手中牛鞭忘记丢掉,母亲见丁兰执鞭而来,疑为嫌其送饭来迟,一时心如刀剜,后悔……[详细]
  陕西关中及关中以北吃面食较多,因此面条的花样百出,如剪面、扯面、干面、喜面等,其中它的一些做法、吃法代表礼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  团面:在家人如丈夫或儿子出远门时,全家人一齐吃这种面,表示给外出的人祝福。做法:将煮好的长面条,盛入碗内,再加入调料、蔬菜之类,香气四溢,热浪滚滚。  寿面:在家中为老辈人过生日祝寿时吃的面食。做法:面条要做得细长,煮好盛入碗中,洒上香菜叶,加入调好的鲜汤进食。 ……[详细]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唐宋时称这一天午时为“中天节”,所以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主要有四:一是端午节起源于民间原始崇拜,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争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事也”。二是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懔《荆楚岁时记》,认……[详细]
  彬县水帘灯山庙会是彬县群众民俗文化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节会,其规模和影响仅次于彬县大佛寺三月八庙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在城关镇水帘村花果山上进行。彬县灯山说它天下独绝,因为它是天下唯一一处在悬崖峭壁上用清油点灯的世界奇观,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霓虹灯。依托灯山举行的灯山庙会,则更具奇趣,是彬县群众民俗文化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节会,它把彬县的元宵节装扮得色彩斑斓。孙悟空是当地群众的主要崇拜和……[详细]
  “牛拉鼓”是民间社火中常见的一种大型鼓舞,在咸阳、户县等地广为流传。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40厘米。因鼓身较大,须用牛车拉运,鼓手要站在牛车上敲击,从而得名“牛拉鼓”。1986年夏,咸阳市文管会在考察旬邑县子午岭山区秦直道兵站遗址时,发现了一座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大殿墙壁上仍保存着一幅反映古代群众击鼓敲铙欢迎军旅征战凯旋的大型壁画,生动的反映当时群众已用敲锣击鼓表现人们喜悦欢快的……[详细]
  起源于明朝,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其曲牌、舞蹈、鼓点、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间艺人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由于战争、饥荒、……[详细]
  西关老龙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鱼龙变化”:在舒缓有序的锣鼓声中,由两人抬着龙门置于场中,四人各擎两盏鱼籽灯在场中上下翻舞滚动,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来游去,最后聚在场中,鱼籽也叫“云朵”,既可代表老龙被请上岸后聚云降雨时云的动态,又可代表鱼籽在水中飘忽不定云游的舞蹈情景。等到鱼籽散开退回四角,这时龙门又钻出四尾金色鲤鱼,表示鱼籽变成了鲤鱼,四盏鱼灯跑出“二龙出水”图案,冲出龙门之后,好似在大海……[详细]
  枣坪竹马的表演程序可分解为:1.“教场操练”(又称“亮相观灯”)——依次单个“出马”;“点将”即每个表演者向大元帅报出所扮角色名称;紧接着绕场,过中灯后分为双队停列两边,然后由引马人在场中指挥双方对杀,以协调队列。引马人指挥双方各队一人出场,相互转灯后回到原地,及至每人完成此动作。2。“马占四角”(又称杀帐)——即领受元帅指派的任务后,整个队列以不同的表演程式将场子四周跑遍,也类似于“踢场子”,向……[详细]
  东寨十八罗汉是清末商人周金城用佛教故事人物整编而成的民间舞蹈节目。150多年以来,经过周家世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十八罗汉艺术更加成熟完美,引人入胜。在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中,只见九个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罗汉,各自肩负一个少年罗汉,自始至终在场上变换各种队形,戏耍各种花样,不断地给人们以悬、惊、险、妙、美的视觉冲击,让人们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这些套路主要有大汉挎娃(挎娃),蹬坛拜将(……[详细]
  茯砖茶,已有600年历史,其前身为陕西“泾阳砖”。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后问世,因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似砖块,故名“茯砖茶”。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艺流程分为原料选配、筛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压制定型、发花干燥。茯砖茶对于消腻去脂有独特功效,需要通过特殊的“发花”工艺,以使砖……[详细]
  监军战鼓是陕西咸阳永寿县汉族民间音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监军战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集体演奏的音乐形式,表演人员少则三四十人、多则百余人,因而表演起来,鼓点整齐,声势震天,有着震撼人心的气势,使人遥想古代战鼓的鼓舞士气,冲锋险阵的威武壮观场面。监军原系武将职官名,监军战鼓是唐时鱼朝恩在永寿县驻节开府而得名。明清时,地处联结陕甘官驿大道上的监军集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口外的食盐、皮……[详细]
  泾河号子又叫泾河船工号子,是船工在泾河上摆渡时所唱号子,主要流传于陕西省泾阳、高陵一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泾河水流平稳,因而泾河号子较流畅悠扬;泾河号子歌词很少,以泾阳当地方言的吆喝声或呼号为主。泾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是中国国大地原点所在地,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这里地势平坦,土肥水美,历史上就以“关内膏腴之最”著称。泾阳因地处泾河以北,在古代以水北为阳,故名泾阳。泾河……[详细]
  古人作战,战鼓助威,相传秦汉战鼓是秦始皇掌旗官相传。秦始皇横扫六国、刘邦征战打天下,都用此鼓调,故而得名。秦汉战鼓流传承至今,大约有两千年的时间。秦汉战鼓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陕西省咸阳市,汉阳陵脚下的掌旗寨村民们逢年过节一直打着的这种鼓调。秦汉战鼓增添了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该鼓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着古代将士服,主鼓后有“秦”字大旗,旁有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