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市民俗文化

安康市十大民俗文化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517个。这些剧目的题材多取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及其他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战蚩尤》、《尝百草》、《黄天荡》、《清风亭》、《二度梅》、《打龙棚》、《梁红玉》等。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详细]
汉江号子
  历史悠久的汉江号子是陕西省珍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汉江号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忠实地纪录着汉江船工的血泪和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用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是陕西省宝贵得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甚至更多。艄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在明、清时期,是由艄翁击鼓为号指挥船行,统一扳桡节奏。大约在清朝中期,才逐渐兴起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来指挥行船。汉江号子在陕南汉中,安康汉江流域皆有流布,至20世纪40年代仍很盛行,之后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而日渐衰微。汉江发源于汉中西部宁强县五丁关及甘肃东部的太阳山一带,经汉中、安康、湖北襄樊、……[详细]
汉阴皮影戏演技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与周边湖北、四川大不同,与本省的关中皮影流派也大相径庭,汉阴皮影与汉剧的兴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汉阴文物保护单位“黑龙洞戏楼”壁题上还留有当时演出皮影班社和汉剧班社的墨迹。汉阴皮影载入《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著名汉调二簧皮影、大戏艺人姜子瀛(1850年—1934年)一生从事二簧艺术,皮影表演技……[详细]
旬阳道情皮影戏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有个名叫白米虫的人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公元1760年(清乾隆25年),安康西路人赖世魁从关中学会道情戏,回来后建立道情皮影班,聘人整理剧目流动演出。自此,道情皮影戏唱风日盛,广为流传。1851年—1874年(咸丰、同治年间),旬阳的赵家班远近闻名,常年活动(《陕……[详细]
宁陕民间祝酒词
  祝酒词是在寿诞、婚娶、乔迁和其它喜庆活动,或者丧事中向人敬酒劝酒的歌词,解放前非常盛行。宁陕山高林深,山区人民劳动强度大,水土硬(水中含矿物质多),则形成了饮酒盛行的习俗。据副食公司统计:1982年销售的酒量393863公斤,1987年销售的酒量404600公斤,平均每人一年喝酒5.62公斤(各地和私人酿酒还未计算在内),这是祝酒词能够长期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祝酒词是招待客人的“支客师”即兴编导的韵白词句,它的词没有固定格式。“支客师”的文化水平不一,而作的词的雅俗就有很大的差异。祝酒词分两类:一类是贺婚祝寿、添子添福、修房乔迁之类的吉庆喜事,俗称“红喜事”。一类是丧事,尤其是“寿满”而亡者,表示祝庆“寿终正寝”而超度“亡灵”,俗称“白喜事”。但不管是哪一类祝酒词,其内容有0 是相同的:一则……[详细]
火狮子
  狮舞这一民间表演形式,流传于山东及全国各地,甚为普遍,受到群众的欢迎。狮舞是吉祥的象征,能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及幸福向往,并寓意着除害消灾的寄托,因此,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狮子是其中的一种形式。“火狮子”因狮毛由点燃的火捻组成,演出时通身窜火星而得名。它流传于莘县,是目前唯一保留较为完好的演出节目。据老艺人徐汉滨讲,莘县东街的火狮子是从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学来的,从第一代老艺人康万录算起,到1965年最后一代表演的任宗路,已流传了5代,后来传到温庄村,至今只有温庄的火狮子屡演不衰。火狮子是在农民祭春求雨时,仅只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晚上表演的。其时正是“月黑头”天,夜里表演火狮子,只见由火光线条构成的火狮子突然窜出,万点火星闪烁,堪称奇观。因受道具的制约,火狮子的表演时间很短,一般只有10分钟……[详细]
石泉十美歌
  喜连天,笑连天,听我唱个美石泉,石泉十美真稀罕。欢迎你到石泉来,好兴玩一玩①。石泉美,美石泉,云雾天台鬼谷山,子午栈道连秦川②。鬼谷子授徒留经典③,启智万万年。石泉美,美石泉,后柳水乡好休闲,湖光山色如画卷。水上游乐真快活,往来有渔船。石泉美,美石泉,汉江奇石满河滩,千奇百怪品类全。天生丽质供赏玩,能卖大价钱。石泉美,美石泉,秦巴泉瀑似飞练,黄龙迎宾处女泉④。城南石隙生甘泉⑤,泉城美名传。石泉美,美石泉,燕子洞府藏奇观,石笋钟乳千千万。包罗万象赛龙宫,造化五亿年。石泉美,美石泉,中坝峡谷一洞天,仙境奇幽万鸟喧。原始村落黄村坝,世外桃花源。石泉美,美石泉,子午银滩不一般,天鹅抱来六个蛋⑥。阳光沙浴挺方便,不用到海南。石泉美,美石泉,千年古城人脉宽,金蚕之乡丝路源⑦。宜游宜居宜养生,明珠落玉盘⑧……[详细]
紫阳民间茶道文化
  紫阳在久远的历史中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茶叶品饮形式,在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中,紫阳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几个断层。新时石器时代的马家营文化,夏商时期、魏晋时期的白马石文化,到元末明初的以东明庵为主体的寺庙文化,而这几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并没有形成一种承启关系。紫阳在置县以前时属秦,时属巴蜀,时归荆楚,不同的文化因子散落其中,加之紫阳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导致了紫阳茶文化的零散性和不明显性。地域的独特位置给云茶巴茶向中原、东南推进提供了通道,形成紫阳茶文化西南东南过渡地带。秦岭也成为南北分水岭,给大唐贵族茶道和雅士茶道传入设置了障碍。虽然大唐贵族茶道的香风曾也薰染过汉水流域,但寻觅其踪,早是雪泥鸿爪。商业经济的发育,撬动着文明车轮的向前,使横贯东西汉江樯桅林立,匆匆商船,不断把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携至……[详细]
宁陕民间酒令
  酒令是在饮酒中, 输赢的一种游戏。酒令的种类很多。1.联句酒令每人联一句诗,联不上者罚酒。2.划拳在本县流行以下几种:《布包石头》:中指食指同时张开伸出代表…剪刀”,拳头代表…石头”,巴掌代表“布”。即剪刀剪(胜)布,布包(胜)石头,石头砸(胜)剪刀。《明七暗过》:数人饮酒,按次序数数。逢“七”就照常念数,到了“七”的倍数,如“十四”、“二十一………”,就不念数,让其“暗过”,若记不好,念了“数”,就算输了,罚酒。到了数字“十五”,要两手比划成“月亮圆”,未比划者,算输了,罚酒。《跑马拳》:甲方一人(或是通官)和数人依次划拳,拳划到什么地方,只要凑对了数字,就要挡拳(停拳),未及时挡者,算输了。后面继续划者,算跟着错,也输了,都要罚酒。《跑拳》:一人(宝官)手捏若干根火柴,让众依次猜,未猜对……[详细]
10、八岔戏
八岔戏
  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是流传在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个新创的汉族戏曲剧种。八岔戏是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八岔戏的历史】八岔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唱民歌——打围鼓(赛唱)——小场子、地蹦子(民间歌舞)——民间戏曲(八岔戏)的演变过程。公元1650年(清顺治六年),朝廷下达了垦荒令,第一次移民进入当时颓败凋蔽的安康,他们圈地围田,拓荒垦植,数十年间生产很快得以恢复,生活自给有余,商贸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生活得以基本满足的同时,多种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随之兴起,“打围鼓”就是其中的一种。5至7人打着锣鼓走乡串户,他们既是演奏又是歌手,演奏着大家熟悉的花鼓调和数种民间小调,在走村串户活动时,宗族之间……[详细]

全部安康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