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安康市民俗文化

安康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安康娱乐门户网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详细]
  以弦胡伴唱而得名。又名“高腔”,以唱腔落尾有帮腔而得名。流行于陕南、鄂西、川北的交界地区。在陕西主要活跃于平利、镇坪、西乡、旬阳等地。弦子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说唱、皮影与舞台演出等三个阶段。据平利水田河老艺人李鉴德1962年口述,弦子戏是从其曾祖父李敬谋开始起家的。其曾祖父传给祖父李兴烈,再传到父亲李连生和他本人,共历一百八十余年。弦子戏的声腔主要源于陕南的说唱艺术“莲花落”。据李鉴德说,在其曾祖……[详细]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下汉口;开后门,摘石榴,石榴里头一包油。”“大姐梳了个光流头,二姐梳了个圆流头,留了个三姐没啥梳,梳了个狮子滚绣球。”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饭,打你个王巴蛋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详细]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又经过了千万年,在他的身体里孕育出了女娲。女娲非常漂亮,她用树叶和鲜花给自己做了衣服,头上戴着野花做的花环。有一天,女娲四处游玩,来到了水边。女娲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又好奇,又高兴。从此以后女娲就经常来到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又唱又跳,因为她以前从来不知道自己长得什么样子。日久天长,女娲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女娲非常喜欢自己在河里的倒影,于是她就照着河里的倒影用泥土捏起了小人。没想……[详细]
  地方风物传说。指关于某一地区山川、风物等的解释性传说。基本特点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于特定的自然物或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等,给以说明解释。它经常把风物介绍、故事、说明解释3种成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名建筑、地方特产和风俗等等都有生动的传说故事予以解说。地方风物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特定风物、山川、建筑、特产、民俗等的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十分广泛。它表现人民征服自然、改变……[详细]
  相传,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为了逼娶唐朝妻子,兴兵在今四川松潘县一带大动干戈,唐太宗为了化干戈为玉帛,答应松赞干布从宫中选娶一位宫女为妻。松赞干布为了迎娶一位才貌双全的妻子作贤内助,给候选的宫女们出了一道难题,他拿出一颗中间有着九曲十八弯小孔的绿松石,然后说:谁能把绿松石串成项链就娶谁。宫女们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只有美丽聪颖、智慧过人的文成公主,在蚂蚁的帮助下破解了这道难题。她取下一根自己纤细的……[详细]
  礼仪词以民谣体为主,散文体穿插其间。句式结构无严格规定,以道来朗朗上口、闻之悦耳动听为原则。其词格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为主,也有九字句,散文句式作开场白或词间转换加杂其中。礼仪词多无定格,长短交织,有节有韵,可一韵到底,也可多韵转换,也有无韵表诵的,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场合,多有临场发挥。礼仪词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内容有别,长短不一,短者四句、八句,长者可达数十上百句。礼仪词语言朴实恳……[详细]
  地处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由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组成,总人口876.83万人,版图面积7.002万平方公里。因地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位于陕南地区重镇的安康市汉阴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陕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陕南重要革命力量——陕南抗日第一军的诞生地。由于属陕南革命老区,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着光荣的斗……[详细]
  岚河中游有个化鲤墟,东岸是花里镇政府所在地,西岸有一座雄伟的大山。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位孤寡老婆婆,她养的一只黄母鸡每天中午下一个蛋,从未空过窝。可是有一天中午,老人听到母鸡“咯略”的叫声后,过了一会儿去捡蛋时,窝里竟是空的。她感到意外,早上曾摸过鸡0,明明有蛋,为啥今天窝是空的?又一天的中午,她看见黄母鸡又进窝了,连忙进屋躲在窗台下。一会儿母鸡就叫了,她用一只眼晴对着窗户纸的破洞口向外瞄。突然看……[详细]
  旬阳道情皮影戏是陕西安康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与关中道情曲种同为一系。是以板腔体为主,兼一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牌的一类由说唱音乐过度为“影戏”的剧种之一。道情是旬阳影戏的主要剧种,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旬阳戏剧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道情又称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据传,早在公元1628年—1644……[详细]
  汉阴置县始于先秦,古称西城、安阳、汉宁诸名,唐至德二年始名汉阴,经考古发现,人文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汉阴皮影戏演技是陕南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汉阴90%人口为湘、鄂、广、赣、川后裔,各地移民杂居后文化互相碰撞、融合后产生新的移民文化,汉阴皮影戏演技即是如此。据汉阴县志及老艺人口碑资料,清乾隆二年(1737年)至建国前,汉阴皮影班社有专业和玩家班社之分,所唱剧目为大本汉剧,音乐唱腔、表演、行当等都……[详细]
  历史悠久的汉江号子是陕西省珍贵的民间音乐财富,汉江号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忠实地纪录着汉江船工的血泪和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用于与大自然拼搏的精神,是陕西省宝贵得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江上游,山峦重叠,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于是柏木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的船有几个船工,大的有二三十个船工,甚至更多。艄翁又称驾长,是一船之主,船行船停,闯滩斗水,该快该慢,众船工皆听艄翁指挥。……[详细]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一种具有浓郁陕南地方色彩的民间歌曲。紫阳位于陕南中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和“召南”部分25首歌谣的流传地主要就在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水上游,紫阳民歌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发展而逐渐成熟,于明清达到鼎盛。紫阳民歌藏量极为丰富,所发现曲目总数已达5028首,编印成册的有828首,体裁包括……[详细]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汉调二簧传统剧目丰富,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种,已挖掘整理出本戏420个,折子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