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桐乡民俗文化

桐乡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桐乡竹刻竹刻是传统雕刻艺术,也称“竹雕”,是指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起源很早,《礼记?玉藻》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现知较早的竹刻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清嘉庆以后,浙江竹刻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代表。据资料记载,浙江竹刻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主,近代不少著名刻家都出自这三地。2004年12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详细]
  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出现的时代很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现存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的较早实例。桐乡灰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桐乡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详细]
  木雕书刻是用刻刀在木质材料上把用毛笔、宣纸创作的平面书法墨迹雕刻成立体造型的民间书法雕刻艺术,可能源于宋代的刻帖。宋代的刻帖以及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在竹木等材料上刻字,可以算是早期的书刻。桐乡的木雕书刻所用的木料主要为红木和银杏木,工具有平刀、圆刀、斜刀、中钢刀,辅助工具主要有敲锤、斧子、锯子、木锉。其工艺流程为:先选择书刻题材,一般为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或现代著名书法家作品;然后将选定的书法作品放大……[详细]
  桃核雕刻是在木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雕艺术,利用桃核外形特点及起伏变化,雕刻出人物、走兽、山水、亭台楼阁等。桃核雕刻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做“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核雕艺术源远流长,宋代中期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到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艺林撷珍丛书”《木雕》中介绍:“核雕在明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争相佩戴,视为珍宝。”桃核雕刻融雕刻、工艺于一体。其制作精……[详细]
  彩蛋画是绘制在鸡、鸭等禽蛋壳上的一种民间工艺画。彩蛋画画面清新简洁,玲珑可爱;蛋壳倒竖,四周可观,具有立体感;彩蛋画外面罩以精致的玻璃框架,别有情趣。彩蛋画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民间就有将色彩涂在蛋壳上然后煮食的习俗。清代中期,庙会上已有蛋画出售。那时是在煮熟的家禽蛋上画简单的戏曲脸谱或十二生肖,既可把玩又可食用,颇受孩子们的青睐。后来社会上还将作蛋画的列入七十二行,称为“画蛋……[详细]
  河山麦秆画桐乡河山麦秆画制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山镇农民沈学章是河山麦秆画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吸收了传统的麦秆画制作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其制作工艺为:麦收时节精选制作麦秆画所需的原材料,制作时先从每枝麦秆上取两节半为材料,截裁去节,经防腐处理后将麦秆剖开,用熨斗熨平,再进行抛光,这时,麦秆皮金光灿灿(部分漂白,部分按作品需要染色),大约30厘米长,不足1厘米宽。然后根据画幅大小制……[详细]
  高竿船,又名“标竿船”,俗称“蚕花船”。高竿船技是桐乡洲泉镇一带的一项传统民间杂技活动,也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高竿船技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演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常在清河村双庙渚、南松村富墩桥和含山蚕花水会期间进行,是蚕花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能查明的最早一代爬高竿能手是车金寿(1899—1955)。标竿能手胡华六(小名“标竿阿六”)……[详细]
  桐乡摇快船桐乡摇快船是蚕花水会时桐乡蚕农自发形成的、在水上开展的体育竞技活动。每年清明节期间,桐乡洲泉镇、河山镇的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姐妹仨迎至双庙渚附近的河港上进行祭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活动当天,各地蚕农纷纷出动,参与摇快船活动,进行水上表演,娱神娱人,形成了蚕乡独特的风俗—蚕花水会。桐乡蚕花水会相传源于南宋时期。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之后,为发展蚕桑业,封蚕神马鸣王……[详细]
  三跳是一种民间曲艺。因为艺人演唱时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跳跃发出的响声来进行伴奏,所以称为“三跳”。三跳的演员和听众基本上是农民,故又称“农民书”。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也称“劝书”。三跳曲本内容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三跳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桐乡三跳从湖州传入,时间约在清末民国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桐乡河山镇八泉村三跳老艺人姚子亭(19……[详细]
  桐乡皮影戏皮影戏自南宋时传入桐乡,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乐器,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桐乡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桐乡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常演蚕花戏而被称做“蚕花班”。桐乡皮影……[详细]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演唱的滩簧小戏剧种,对白都用桐乡本地方言。其来源,一说是从宁波、余姚方向的鹦哥班传来;一说是从长兴、湖州方向的湖滩传来;一说是因此戏常在农民采摘桃李时演出,所以亦名“花果戏”。经把花鼓戏的三种曲调与湖剧、锡剧等滩簧剧种对照(特别是与湖剧的本滩、春戏两调对照),第二种说法似比较可信。明清时《南浔镇志》和《双林镇志》对花鼓戏都有记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周贻白著)在“滩簧”一节……[详细]
  拜香凳是流行于桐乡市崇福、-、洲泉等地农村庙会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其中桐乡市崇福镇芝村龙蚕庙水上庙会的拜香凳演出影响较大。据民间传说,崇福芝村的龙蚕庙是蚕神马鸣王的娘家。每逢清明,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水上庙会,以求马鸣王保佑蚕业丰收。庙会期间,百商云集,万民拥挤,一派繁荣景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各村自行组织的节目表演。演出在京杭运河上进行,有高竿船、打拳船、龙灯船等表演,而备受观众青睐的就是拜香船上的拜……[详细]
  蚕歌流传于蚕乡,与田歌、渔歌、采茶歌一样,是人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寻求慰藉、抒发情感的民间歌谣。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这里的农村差不多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歌表现了桐乡历代蚕农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桐乡蚕歌何时开始流传,目前尚未查到有关的文字记载。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歌代表性传承人褚林凤(1929年出生)回忆,她唱的蚕歌是河山华台庄阿三(1894—1988)所传,庄阿三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详细]
  浙江嘉兴三珍斋食品有限公司是具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引进外资而组建的由中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地处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的长江三角洲,文学大师茅盾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公司经过数十年发展壮大,公司已形成年加工能力600万羽家禽、1000吨蔬菜、10000吨大米、40000吨饲料,年产值1.5亿的现代食品工业企业。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详细]
  高杆船是盛行于水乡江南的一种民间杂技,表演于一年一度的浙北清明“轧蚕花”,是蚕花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水乡、蚕乡的双重地方特色。船在水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是高杆船杂技最基本的表演形式,以两只木船并排扎成一个一个表演平台,中间置一石臼,石臼中竖起一根几丈高的毛竹,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形同蚕宝宝绻曲昂首,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爬高杆的前套动作有十八个,即:顺撬、反撬、反张飞、硬死撑、扎脚背、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