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诸暨民俗文化

诸暨十大民俗文化

诸暨西路乱弹
  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浙江省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演员多为诸暨艺人,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乱弹”一词,含义有三:一是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卷3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此为目前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之记载与描述。后亦以此称梆子腔系统之戏曲。《桃花扇》作者孔尚仁(1648-1718)作有《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翠华系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装饰之旗,此处喻指皇帝。是说“乱弹”曾为皇帝演出过,若非亲眼目睹,真难相信竟有如此精彩……[详细]
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西施传说历史悠久,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其传播地域广泛,不但流传诸暨全境,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世界各地华人区。西施传说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地名、物产、风……[详细]
草塔抖狮子
  草塔抖狮子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的表演娱乐项目,源于清朝,与当地的赵氏台阁、杨家舞龙同时产生。宋末元初,赵氏(宋皇室后裔)与杨氏(宋名将杨继业后裔)因战乱先后逃居草塔,但因诸多原因彼此一直明争暗斗,尤其因水源灌溉问题争斗愈发激烈,直至清朝官府介入争斗才逐渐平息。借此良机,夹在赵氏、杨氏中间的朱氏(宋理学家朱熹后裔)受斗岩石狮启发,提议每年二月十九传统庙会之际,台阁迎春龙狮呈祥,以示邻里和睦相处,并得到深受争斗之苦的赵、杨二族赞同,赵氏台阁、杨家舞龙、朱氏抖狮遂由此而来。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风俗志》记载,“有束身习拳勇者,刀枪戟剑分队献技,有演狮搏线球者,或悬狮于架内以一人牵之擢而搏毬”。据此推断,草塔抖狮子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舞时拉索,使球动狮舞,故得抖狮之名。……[详细]
竹马舞
  竹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市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竹马的编制颇为费工,现在只有几位老人尚能编扎。每年入冬之后,选砍上好毛竹,劈成圆而细长的竹篾。分别编成马首前身与马尾后身两个部分,然后裱糊上种种颜色的彩纸、彩绸或彩绢,于是就有红马、白马、黑马、黄骠马、雪青马...竹马舞的表演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在脸上勾画各种脸谱,穿上相应的古戏服,然后将马前半身缚在胸前,将马后半身缚在身后腰部,舞出各种阵型,阵型丰富如一角阵、梅花阵、跑满合等三十余阵,令观者目不暇接。今则以马剑镇相公殿村竹马队为最著名。相传自明代开始,相公殿村即有跑竹马的传统娱乐活动。竹马队除在本村娱乐外,经常被邻村亲友邀请表演,至于附近圆桥、圆路、庙会等庆典时更要去庆贺助兴。199……[详细]
毛笔制作技艺
  毛笔,别称毛颖,管城子、管城侯,是“文房四宝”之一。毛笔起源很早,典籍记载,见于商朝;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均有战国竹杆毛笔出土。在诸暨,也有制作毛笔的传统,清、民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不少制笔作坊和销售的笔庄。毛笔材料主要分毛料和杆料两类。毛料多为动物的毛羽加工而成,有山羊毛、野兔毛、黄鼠狼毛、香狸毛、马鬃、猪鬃、鼠须等。杆料以古竹梗为主,(亦有用铜管、红木、檀木、牛角、象牙等制成的),还有扎线、黏合剂、松香、麒麟菜、漆片、生漆、六角菜。“毛笔制作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佛像塑造技艺
  佛像塑造技艺是一项泥土为材料而制作的造型艺术,绍兴、诸暨一带虽有一些零星的佛匠,但却水平不高。而草塔青山村杨崇钧为首的一支以家族传承的佛像塑造技艺工匠队伍,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享誉江南佛教界和雕塑界。杨崇钧师承当时号称“江南金刚手”的杨礼岳师傅。由于杨崇钧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经过师傅4年的-和操作实践,很快掌握了泥塑的全部技术,后来就独立给全县许多庙宇雕塑佛像。由于他参悟性强,肯动脑子,不久在全县一带颇有名气。1955年,国务院决定重修杭州灵隐寺,杨崇钧应聘前往,他与其他工匠一起,克服困难,成功地完成“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里的全部泥塑佛像,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佛教人士的赞赏。1979年之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开放,全国许多在“文革”中毁坏的寺院亟待修复,杨崇钧带领儿子、孙子到许多有名的寺院去……[详细]
生漆脱胎技艺
  生漆脱胎技艺,主要用于佛像的制作。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佛像的制作技艺包括:木雕、泥塑、生漆脱胎、铸造。嵊州生漆脱胎佛像的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详细]
8、棕编
棕编
  诸暨的棕编集美术、编织、工艺于一体,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浓厚,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价值。诸暨棕编主要有“棕叶编”与“棕皮编”两大类。“棕叶编”,以棕榈树叶编织如蒲兜箩、小畚斗、青壳蛋以及虼蜢、蜻蜓、小青蛇等儿童玩具,逗人喜爱;“棕皮编”以棕皮及以棕皮抽制成的棕丝(棕毛)编成蓑衣、扫帚、拖鞋等生产、生活用具,其中蓑衣是旧时农民雨雪天干农物不可或缺的雨具。据《光绪诸暨县志·物产志》载:“以棕榈制衣御雨,谓之蓑衣,兼用以作绳、缚帚、切履底,又穿作床绷”。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诸暨概观》载:“山地多种棕,取其棕以制衣,谓之蓑衣,可以御雨。或缚作帚,或穿作绷,用处颇大”。由棕皮编织的器物使用广泛,尤其是棕皮经过加工后制成棕绳,编织的“棕棚眠床”,既透气,有弹性,是南……[详细]
拳棒(全堂拳棒)
  铁崖故里全堂村隶属三贤故里枫桥古镇,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尚武之风承传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杨氏祖先中历代武将迭出,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随后瓜瓞绵绵,世代传承。民国1914年成立永兴会,会员多达200余人,永兴会活动频繁,会员武艺精湛,至今尚传诵民间。全堂国术团成立于1945年,除文革中断之外,传承至今。全堂国术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后不分姓氏)、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尚武德、扶正祛邪、传承武术、强身健体”为宗旨,不断发展,自我完善,穷尽几十代武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全堂国术门类多样,可分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徒手类有梅鹿、路通、小金锵、黑虎、十字拳、-拳、洪拳、猴拳、少林六通短打、罗汉十八手(散打……[详细]
绍兴螳螂拳
  螳螂拳是一种突出技艺性的名拳,有勇猛善战斩钉截铁的狠势。螳螂拳是明末王郎所创,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王郎寄居山东某寺院与主持僧其师兄研习各种拳术,因师兄外出云游,王郎独居寺院无聊闲坐山间丛林中偶见螳螂捕蝉,双爪兼用,悟通它手足并进的特殊动作,又取猴子捕雀快速凌厉之步法,创编了螳螂拳。螳螂拳约一百余年前传入上海“精武体育会”。当时精武体育会正在发扬光大之际,聘请南北各派武林高手传授武艺,总教练是赵连和武师、罗光(钢)玉武师。郦锡祥(字伯康)拜罗光玉为师学艺,回乡探亲时又将螳螂拳技法传授给郦锡槎父子俩。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中,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历经了几十代武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详细]

全部诸暨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