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诸暨民俗文化

诸暨民俗文化介绍

  “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裕昌虢始建于清……[详细]
  青口皮纸制作技艺是一种在蔡伦造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造纸术。它的制作在诸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985年所编撰的《诸暨县志》记载:“宋时,诸暨已盛产纸,枫纸设纸局。明清时,造纸业相当发达,其中以五泄青口皮纸为最佳。青口杨氏皮制作技艺的鼎盛期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是中国造纸史上民间造纸为数极少的珍贵遗存。它的主要工艺流程是:蒸树、剥皮、烂浆、打料、清洗、操纸。青口杨氏皮纸纸质洁白坚韧,细腻耐磨,防蛀……[详细]
  浙江省诸暨市东白山七夕节是浙江诸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东白山一带,不仅流传着有关七仙女的种种传说,还存留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景物,如仙姑殿、仙姑浴盆、云锦杜鹃等,并且形成了每年七夕节来东白山顶赶庙会、观日出的古老风俗。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到东白山沐浴,并与牛郎相会。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该传说在诸暨周边县市广为流传,形成地方上……[详细]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是清代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群,至今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保存较多,包括一些公共建筑,其中十四处古民居保存完整,每个建筑组群规模大、占地面积基本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处达12500平方米,且造作讲究,有“江南巨宅”之称。其华国公别墅中的斯盛居(千柱屋)、发祥居(下新屋)、华国公别墅最具代表性。这些民居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详细]
  三江口放水灯的习俗始于西施由越入吴时。相传,七月十五那天,西施入吴时经过三江口。当时去吴国时用竹筏至三江口换船,时值二更,族长们鸣锣唤起村民,用灯笼火把迎接西施娘娘。娘娘换船北去时,村民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娘娘,并且相沿成俗,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村民摺灯点烛,放于水面,任其游弋。又有说,是三江口放水灯吓退了伍子胥的潮兵。三江口水灯,由早期的草禾点燃后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详细]
  莲花舞又名“大莲花”,过去称为“讨饭莲花”,分布在诸暨市岭北镇和金华地区。莲花调是一种民间小调,清唱为主,具有纯朴、憨厚的乡土风味,并借助道具的打击为主要节奏。表演一般是9-11人,成单,其中1人领头,后面是一对一对紧跟,每对与每对之间服饰相同。表演动作主要是一只手向上打出,然后收回来,简单重复,鲜有变化。莲花舞道具丰富,多取民间生活实用品,如茶壶、灯笼、筷、碟、扇子等,一般边唱边敲打道具边前行。……[详细]
  诸暨的应店街、马剑、牌头等地都有在农历六月初过小年的习俗。习俗的起源众多,其中一种为传说很久以前,石柱坞村发瘟病死了很多人,全村村民极为恐慌。族长太公为求神灵保佑,向大仙求签。大仙说:“这场瘟病要到过年才会结束。”这时候离过年还有半年时间。太公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提前半年过年,时间就定在农历六月十四。这年一过,瘟病果然停发。石柱坞村村民为了纪念大仙保佑。年年如此,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小年节日来……[详细]
  蛋雕,亦称“蛋壳雕”,是用雕刻手法在蛋壳上体现绘画效果的一种造型艺术。蛋雕艺人在禽蛋薄薄的壳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景色,运笔奏刀,通过细腻纤巧的刻划。表现出婀娜多姿、清新秀丽的纹络,精镂细雕出大千世界。不同“蛋雕”作品有不同雕刻方式,有的仅在蛋壳表面施刀,而有的则是将整只蛋镂空,两者各有千秋。色彩方面也有上色和不上色两种,但一般多不上色,而是全凭蛋壳本色。诸暨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蛋雕作品,为蛋雕艺人……[详细]
  民间舞蹈霸王鞭(又作秧歌棒、金钱棍,其表演称为打连厢)一直流传于安华镇后溪村一带,新中国成立之际,民间还较盛行。此后,《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便逐渐衰落、罕见,甚至湮没无闻。在《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濒临失传之际,安华镇后溪村老年协会及时进行抢救,并与交巡警合作以此舞蹈形式为基础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男女老少皆宜,人数不限,可作单人或双人表演,尤以集体表演……[详细]
  响叉,又称“飞叉”,属传统杂技节目,是诸暨传统庙会或元宵节迎送龙灯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它的一端或两端装有“山“叉的木头,叉颈处装活络环形铁片,响叉舞动时铿铿,表演时,手、眼脚、步势同时,需眼明手快。响叉可单独表演,亦可集演,可固定场地表串街表演,也可登演。响叉表演变活,形式多样。作“蜻蜓点水”、“苏秦背剑”、“凤凰展翅”等花式,变化灵活,形式多样,集体表演时,响叉连续发出金属的击碰声“刹啷啷、刹啷……[详细]
  赵家拳棒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咸丰年间,泉畈村何文庆率众抗捐,组建“莲蓬党”,后又转战浙东,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武师,使赵家拳棒偏重于实战格斗的一面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长足发展,强盛的习武风气孕育了武术名家何长海和国民党中将何竞武。解放后,泉畈、花明泉两村武术仍有传承,在各类地区武术比赛中偶露峥嵘。2003年,在瑞安举行的“瑞王杯”浙江省国际武术大会暨浙江省……[详细]
  诸暨鹦歌调起源于清中期,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艺术。演出多以说唱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内容常为世俗情态,反映民间传奇、市井逸闻及百姓家常故事,而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司府榜禁。有一人说唱,一人伴奏;也有二人说唱,二人伴奏的。其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或琵琶)。演唱者击小鼓打小板,曲调清丽婉转,流畅悦耳,富有清新的江南民间特色。鹦歌调演员少,灵活性强。有时仅一二人,无法扮演……[详细]
  竹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市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竹马的编制颇为费工,现在只有几位老人尚能编扎。每年入冬之后,选砍上好毛竹,劈成圆而细长的竹篾。分别编成马首前身与马尾后身两个部分,然后裱糊上种种颜色的彩纸、彩绸或彩绢,于是就有红马、白马、黑马、黄骠马、雪青马...竹马舞的表演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在脸上勾画各种脸谱,穿上相应的古戏服,然后将马……[详细]
  香榧,出现在距今约1亿7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为第三纪孑遗植物珍贵干果。据《名医别录》、《暨阳宣氏宗谱》等古籍内容推断,枫桥香榧历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现存香榧林表明,枫桥香榧的规模和产量都是全国之最。从唐宋时期大量歌咏香榧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当时枫桥一带香榧已经作为商品流通,享有盛誉,已经产生栽培和加工的技艺。至于清代,则已经加工成“双熄香榧”,并贴上“枫桥香榧”的大红标签,远销杭……[详细]
  诸暨同山烧的烧制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山烧’’是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梁烧制的一种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或“高梁烧”,同山镇建制后,便以其产地命名,更名为“同山烧”,“同山烧”历来是同山镇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同山烧的烧制,有其特殊的过程,主要工艺流程是选料一浸泡—蒸制一做捂、发酵一烧制一着色。特别是着色,不加任何染色剂,而是将高梁的叶茎直接放入酒中,自然就呈现出红色。这也是同山烧区别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