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湖州市 > 长兴县民俗文化

长兴县十大民俗文化

长兴百叶龙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热潮。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美的舞蹈过程,展出江南水……[详细]
二界岭乡二界岭村花鼓戏
  花鼓戏是湖南地区最有影响的地方小戏,它是由各地农村劳动山歌、民间小调、灯舞和对子戏、地花鼓发展起来的。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名称的花鼓戏雏形,十九世纪中叶,各地花鼓戏一方面由凑拢的临时戏班和半专业戏班、专业戏班发展,另一方面由演出“二小”戏向“三小”戏、多角戏发展,先后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剧种。特别是它吸取了各地方大戏的艺术营养,渐趋成熟。后以流行于不同地域和声腔、剧目、舞台语言等方面的差别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在人民群众中有很深的基础,各路花鼓戏均用名自的地方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采用各自的民间小调为戏曲曲调。由于他们曲调优美动听,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艺术朴实、明快,并能很……[详细]
洪桥镇小沉渎村滩簧
  滩簧兴起于清朝中叶,滩簧中的“滩”是“路头戏”的意思,“簧”是一种曲调,最早为坐唱形式的民间曲艺,清末嬗变为戏曲,它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歌舞小戏,也称“打班”或“灯戏”,多在元宵灯节演出,至清乾隆年间出现职业性灯班,19世纪初开始向江浙及上海等地扩演,19世纪20年代,各地滩簧集聚上海,受海派文化的熏陶与繁华大都市的物质支持,由小生、小旦、小丑的民间小戏,进入到小同场戏与大同场戏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滩簧更是成为流行于苏浙地区的通俗戏曲。滩簧在当地农村流传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过去由于农村交通不便,文化枯燥,农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于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滩簧”表演在当地流传开来。据老艺人讲,起初,社会上封建思想严重,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滩簧,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女子也能上台……[详细]
白岘乡吴岕口村傩戏
  白岘乡吴岕口村盛行的傩戏,始于两千多年前,据老艺人说,夏朝大禹治水时,有一干将跟随左右,后因治水有功,被人尊称为“祠山菩萨”,供于白岘境内的一个庙宇中,另因传说这位干将的前身是一只野猪精,因而祠山菩萨的面具是黑色的。另外还有供在襄阳岭庙中“禹王菩萨”,他是大禹的象征,当地人传说禹王菩萨是祠山菩萨的娘舅,因而后者需要朝拜前者,因此,便有了大班人马穿着袍戴着面具游走于乡间。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鬼神人兽,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制作材质有木、皮、竹、泥、石、布、纸等很多种。白岘的艺人在祠山菩萨画像前的供桌放有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的木刻面具头像,头戴官帽,面具上有獠牙,统称为“五福”,桌子往前是“土地”和“值武”两个菩萨,分别守在两旁。平日里,这些面具都用“毛堂纸”包起来存放在箱子内,待到每……[详细]
林城双狮
  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达一特定组织进行活动。每遇狮子班进村演出,都有专人报信,而且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热烈非凡,示意吉祥降临。20世纪初由在上海从艺的“二和尚、三和尚”(艺名)收徒授艺而传入当地,流派为“北狮”。每逢过年或喜庆节日,双狮都应邀演出,尤其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林城双狮要到邻近村庄挨家挨户拜年,称作“拜门子”。1956年林城双狮参加原嘉兴地区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随即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并且被选中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后因故未……[详细]
槐坎乡六都村走马灯
  “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民间驱除疫鬼的活动。其渊源可追溯至《诗经》所记载的“祃祭”,即出师前祈祷胜利的“出师祭”。槐坎走马灯相传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当地有王氏兄弟四人,长兄王荣堂是极具经济头脑之人,动员家乡人种树养畜,因此家家户户圈养了许多家畜,如马、牛、羊、鸡、犬、猪等,称为六畜,其中马为六畜之首。夜晚喂食时,村民点灯笼照明,灯笼上写一个“马”字,以祈求六畜兴旺,后经过演变,出现了具备马的形状的“马灯”,并渐渐形成了一套表演形式,每逢喜庆节日,村上便有走马灯表演。走马灯象征着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马灯”之称。最早的走马灯表演规模很小,只有一、两只,经过发展加工,渐渐增加,最多时达16只。槐坎走马灯作为一种民间表演艺术,一般在喜庆节日时演出。槐坎马灯的表演人数没有特别……[详细]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陆羽称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紫笋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制成的极品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唐诗描述:“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顾渚紫笋成为大唐帝国的第一品茗,是朝廷祭祀与赏赐的最高礼品。因为奉诏督茶,含秀孕媚的顾渚山也迎来了无数的督贡刺史、文化名人,颜真卿、袁高、皎然、刘禹锡、卢仝、杜牧等,一时之间,顾渚山前,群星璀璨。长期以来,顾渚村民把制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妇女采茶、分拣,男人制……[详细]

全部长兴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