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常熟市民俗文化

常熟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吴歌(石湾山歌),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申报。石湾山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是吴地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然而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逝世和传承断档,石湾……[详细]
  湖甸龙舟会湖甸位于常熟市尚湖与虞山交界处。这里港汊众多,湖塘密布,村民大多傍水而居。湖甸龙舟会就是每年春、秋两次村民祭祀当地水神李王的一项民俗活动。李王,原名- ,南宋嘉定间人,生前曾为当地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死后,则“惠天下之民,佐水衡,卫海漕,时雨旸,消灾疠”,“民以雨旸祸福之事叩之,必应”,被当地群众奉为海神。每年春秋两次人们用龙舟会的特殊形式为他祭祀,祈求给人们带来太平岁月。到清末民初,盛况……[详细]
   宝岩看杨梅、烧莳香,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看杨梅,烧莳香”是常熟的一个地方风俗,与常熟宝岩的杨梅种植和宝岩寺的宗教活动“烧莳香”有关,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在常熟,看杨梅的最佳时节是夏至以后的15天。而此也正是当地“进莳门”之时。莳门有头莳、二莳、三莳。头莳从夏……[详细]
  酿造酒酿造技艺(王四桂花酒酿造技艺)扩展​​​​​​​王四桂花酒,于清光绪十三年间(1887),由常熟王四酒家创始人王祖康自酿而成。用常熟当地上等新糯米和优质泉水酿造出的桂花白酒,被人们赞不绝口。酿酒所用的鲜桂花,是虞山北麓山民种的“青花”。“青花”香气浓郁雅致,花期比一般桂花迟一星期左右,提炼成桂花原露后芬芳扑鼻……[详细]
  常熟叫化鸡制作技艺王四酒家座落于常熟兴福街358号,是江苏餐饮名店和中华餐饮名店,商务部评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王四酒家始创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创始人王祖康,当年在常熟虞山兴福寺附近以家屋茅棚为店,以田间蔬菜、山间野味、河塘鱼虾以及家养的鸡鸭为原料,烹制富有特色的农家菜飨客。其时,相传常熟虞山之麓有一乞丐(吴语“叫化子”),偶得一鸡,却苦无炊具,欲食难烹,遂将鸡粗粗加工,连毛涂上山……[详细]
  篆刻是中华民族特种艺术之一。常熟虞山派篆刻师承吴门派,兼取徽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沉稳凝重、清新秀丽的艺术风格。清乾隆年间维扬郭伟绩的《松筠桐荫馆印谱》就已使用“虞山派”一词。沈和、林皋、王瑾为虞山派的创始人。其中尤以林皋(字鹤田)成就最为杰出。之后,虞山印派又吸收浙派之长,尚古朴之气,力矫妩媚之失。这一时期的代表有严源、毛琛、翁苞封等。晚清时,虞山派深受中国印坛大师吴昌硕影响。其最有成就者,为……[详细]
  花鼓扩展(浒浦花鼓)浒浦花鼓,流传于常熟浒浦港一带。浒浦港地处长江之滨,南北朝时即为吴郡通江三十六浦之一。清末民初,随着渔业和造船、修船业的发展,涌入大量苏北渔民、船工和工匠。花鼓就是从苏北传到常熟浒浦的。二十世纪初,浒浦民众以苏北花鼓为基础,结合当地的“龙灯舞”、“跑灯舞”和“麒麟舞”等传统民间舞蹈,创造出了浒浦花鼓。浒浦花鼓边唱边舞,唱词以古代人物和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曲艺说唱特点,故又称“曲艺……[详细]
  十番音乐(辛庄十番音乐),江苏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详细]
  吴歌扩展(白茆山歌)​​​​​​​白茆山歌,是指常熟境内盛行于白茆塘流域的山歌。蕴藏量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和情歌等,盛行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但也有几十句甚至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其中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曲调丰富多变,灵活柔丽,旋律典雅古朴,有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春调、三邀……[详细]
  海虞是常熟古称。明清以降,海虞谜语独领- ,徐祯卿、钱谦益、冯班、孙原湘、翁同龢、徐兆玮、曾朴等名家辈出;《灯虎汇编》、《文虎琐谈》等谜著众多。民国时期,海虞谜作常见于《北平射虎社谜集》、《铁路协会谜语》等谜著。徐枕亚著有《文虎偶存》、《庾辞选存》和《枕霞谈虎录》多种,并成立“琴心文虎社”,结集出版《琴心文虎》。金仲文、曾冠章和宗嘉佑等有“海虞虎将”之称。1949年后,海虞谜坛欣欣向荣。“文革”期……[详细]
  常熟花边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近百年来,它以鲜明的地方特点和精湛技艺,蜚声国际市场。20世纪初,常熟花边从本市浒浦、大义两个乡镇首先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初期,已有花边绣娘5万余人,花边商行300多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发展到全市乡乡镇镇都有花边发放站,绣娘队伍达到16万人。母女传习、姐妹同学、妯娌互教、姑嫂相授,绣花边的场景成为一幅常熟特有的人文风情画,深深地印刻进了几代常熟人的记忆深处……[详细]
  古琴艺术扩展(虞山琴派),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扩展项目。主要流传于常熟周边包括苏州各县区。自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虞山琴派”以来,四百年来盛传不衰,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为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自明至清,虞山琴派主要琴谱有十几种,成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还有理论纲领和地域特色的琴派。虞山琴派的琴风以……[详细]
  苏派盆景技艺主要分布于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有着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相传苏派盆景技艺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成熟于清代,通过艺术加工与精心培养,在盆钵之中创作出来源于自然的形象美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并逐渐形成了清秀古雅的独特风格。苏派盆景造型技艺的主要素材是树木材料、盆钵、棕丝或铝丝等,主要工具为剪刀、木锯等。苏派盆景的树种多以乡土树种为主,“六台三托一顶”是其传……[详细]
  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创始时间无考。明嘉靖间山东副使白茆人顾玉柱,已在其所立《行乐歌》碑中,以山歌形式叙事。明代冯梦龙编《山歌》10卷,收录有白茆山歌。所流传山歌,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组合唱等。近年又创新出一种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曾数次进京汇报演出。……[详细]
  碧溪老土布是几千年来本地区劳动人民以简易的工具纺织的一种纯棉手工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碧溪老土布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机织布、了机等有大大小小72道工序。分小布、大布两种,小布门幅8寸,长1丈6尺;大布门幅1尺1寸,长1丈6尺。白坯布经染坊染色后成品更结实耐用,好看,柔软舒适。碧溪老土布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远销广、浙、闽、东北等地,还出口南洋诸地。民国初年,洋纱问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