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昆山市民俗文化

昆山市民俗文化介绍

  正仪文魁斋青团制作工艺,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青团,从南朝开始,就被江南人民作为清明节祭祖的供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沿袭成俗后,成了一种时令糕点。正仪青团,是昆山有名的一道时令美食。正仪,原名信义,2004年并入昆山巴城镇,现称正仪街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正仪老街最为热闹的时候。街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青团作坊。昆山本地人和来自苏州、上海等周边地区的食客……[详细]
  顾鼎臣民间传说和故事,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顾鼎臣民间传说与故事流播于昆山市玉山镇及太仓、苏州等周边地区。顾鼎臣,明成化九年生于玉山镇积善乡雍里村,33岁考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兼太子太傅等,是三朝元老。明嘉靖十八年三月皇帝出巡,特命顾鼎臣留守京城辅佐小太子执政,这就是民间所传“代朝三月”的故事。顾鼎臣对家乡有过重大贡献,昆山百姓对他有感……[详细]
  摇快船,苏州市三批摇快船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周庄的摇快船始于清初,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已成为民间良辰佳节、喜庆丰收、婚嫁迎亲时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锣鼓,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头棚上悬彩灯,插彩旗;舱棚上挂流苏,舱中坐锣鼓队;艄棚给橹手遮阳。每船备头……[详细]
  吴歌(张浦民歌),苏州市一批吴歌扩展项目,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张浦民歌,是流播于昆山张浦境域以及昆南吴家、新龙、姜杭、赵陵、大市等地的民歌。晚清民国期间风靡鼎盛。上世纪50年代,农民喊唱山歌的遗风犹盛,大多自然村有喊唱山歌的能手。以费克、路行、鲁其贵等著名音乐家组成的采风队,采录抢救到150多首传统民歌。八十年代初,编印《中国民歌集成》时,进一步挖掘到一批民……[详细]
  阿婆茶,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周庄居民喝茶的历史十分悠远,在浓重的茶文化氛围中,孕育出了阿婆茶这样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周庄、锦溪、张浦、千灯等地都有流行,而以周庄的阿婆茶最接近原始状态阿婆茶又叫婆婆茶,是中老年妇女聚会饮茶的一种方式。东道主四出邀客,并备好茶点。被邀客人按预定时间纷纷来到。她们一边品茗饮茶,尝着东道主准备的点心,一边拉着家常、干着针线活。分手时……[详细]
  陆家断龙舞,苏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一般的龙舞,龙头龙身龙尾连成一体,但断龙舞的龙身却是一节节断开的。断龙舞中心在昆山陆家镇,扩大到昆山大部分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熟和太仓等地也有辐射。断龙舞源自一个古老的“青龙降雨救灾,狮子斗天救龙”的传说。相传宋朝时,……[详细]
  锦溪,为苏州昆山南部的水乡古镇。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锦溪自古就有“七十二只窑”之称,其窑大部分为石灰窑,而且以民窑为主。砖瓦制作,十分繁荣。明清时期,苏州的砖瓦生产,以陆墓与徐庄二镇最为著名。明清皇宫正殿所用的细料方砖及工部所用的官砖大多出此二地。锦溪的砖瓦生产业紧随其后。清代后期,锦溪的砖瓦制造竟超过了陆墓、徐庄。上世纪六十年代,朱浜、明东、卫星、祝甸、南庄、顾家浜、袁……[详细]
  龙舞(陆家段龙舞)扩展​​​​​​​​​​​​​​一般的龙舞,龙头龙身龙尾连成一体,但断龙舞的龙身却是一节节断开的。断龙舞中心在昆山陆家镇,扩大到昆山大部分地区,上海、苏州、无锡、宜兴、常熟和太仓等地也有辐射。断龙舞源自一个古老的“……[详细]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乐种,而昆山花桥地处江浙沪的中心,更是江南丝竹的活跃区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江南丝竹的历史本身并不长,大致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花桥的江南丝竹大约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形成。比起其它地区的江南丝竹,花桥的丝竹音乐以其短小、活泼而独领- 。人说江南丝竹的音乐委婉、缠绵,而花桥的丝竹音乐却热情奔放,可以说是一种另类的丝竹音乐,具有独具一格的价值。花桥的江南丝竹普及民间,基本村……[详细]
  吴歌(昆北民歌)扩展昆山民歌,在巴城、周市一带最为丰富,称为昆北民歌,为吴歌一脉。明万历年间就有关于昆山人唱民歌的确切记载(周玄炜《泾林续记》)。昆北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类:山歌类。也称田山歌。节奏和音调较自由。有大山歌和小山歌之分。大山歌由“头歌”“笃头”“小吆”“后搀”等套曲组成,如《吃仔饭来喊山歌》等;小山歌为单段体民歌,如“耘稻山歌”“摇船山歌”等。小调类。节奏相对方整,富有叙事性。如《搭凉棚……[详细]
  苏南水乡婚俗​​​​​​​自古以来,凡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婚姻习俗,并且都形成一个系统。据市地方志载:古代男女或婚礼品为雁,有“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的文字记载。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沙家浜镇分别在凌云浜和毕泽两地先后出土石刀、石斧及黑陶数件,据考证应为新石器时代文物。这就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详细]
  ​​​​​​​郑氏妇科年代久远、一脉相承,历经二十九世,绵延800多年,是目前国内中医药界罕见的世医之家。郑氏八世孙郑忆年,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从祖籍河南开封南渡迁徙昆山定居,为迁昆始祖。昆山五世孙郑公显,得其岳父钱氏传授外祖薛将仕所传医术,专精妇科,为郑氏妇科始祖。薛将仕,为昆山人,精于医术,尤擅妇科,医术……[详细]
  闵氏伤科由来已久,闵氏传承业已伤科五代,始祖闵籍,字坚亭,清嘉庆,同治年间人,(1801-1874),新阳白塔巷村(今昆山镇玉山白塔村6组)人,从小喜习武,悉心研究治伤术,对人体骨节部位熟识详明,更得家传治伤秘方,又受高僧指点,传授治伤绝技,吸取各自的精髓,形成了疗效卓著的治伤方药和独特的手法.于是开始专业伤科,名震苏,沪间.坚亭有一子一女,女儿民娣,子,思启,均继承父业,擅长伤科兼精武艺,尤接骨……[详细]
  汤面制作技艺(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昆山,东靠上海,西邻苏州,自古为江南重镇。昆山奥灶面始于清咸丰末年。奥灶面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由于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债主赵三老太将它交给家厨陈秀英经营。陈秀英嫁于颜家为媳,擅长烹饪,人称颜陈氏。颜陈氏将“天香馆”易名为“颜复兴”,博采众长,精心烹制出红油爆……[详细]
  千灯跳板茶曾盛行于昆山南部千灯镇大团村及其周边张浦、石浦和大市等乡镇。周市镇也发现跳板茶的存在,表演方式略微不同。据调查,邻近的太仓、常熟也有跳板茶的表演。从前,江南有一种专给婚庆人家帮忙的行当叫“茶担”;服务内容包括供应茶水、烫酒、出租礼服、花轿、酒具、茶具和布置喜堂等,还有献茶的表演。这种表演,就是跳板茶。昆山的跳板茶初现于清朝末期,1949年前仍十分盛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千灯周边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