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松江区民俗文化

松江区十大民俗文化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于北宋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之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以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汉族民间艺术大兴。元宵灯会、清明社戏、端午竞渡、七月十五庙会、小青班、打唱班生意丰隆,丝竹之音,锣鼓之声不绝于耳。泗泾十锦细锣鼓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在演奏时,一个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以短锣鼓点板后,就能拿起丝竹来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详细]
舞草龙
  草龙求雨仪式,相传源自唐代的一场旱灾,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是叶榭埝泾村人,为解家乡旱灾,召来东海“青龙”,普降大雨,使得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逢甘霖。当地百姓为报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便将盐铁塘更名为“龙泉港”(唐贞元790年),沿用至今。以后每年乡民就用金黄色的稻草扎成四丈4节、牛头、虎口、鹿角、蛇身、鹰爪、凤尾的草龙,祈求风调雨顺。从此,草龙求雨成为叶榭民间的一种习俗,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草龙舞、滚灯舞、水族舞等民俗舞蹈。该仪式逢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当地“关帝庙会”时举行,供奉“神箫(象征韩湘子)”和“青龙王”牌位,分为“祷告”、“行云”、“求雨”、“取水”、“降雨”、“滚龙”、“返宫”等7个程式,庄严、隆重,是村落群体性的祭祀活动。供品都是来自本地,如陈稻谷、麦、……[详细]
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
  余天成堂创始于1782年(清乾隆47年),距今已有227年历史,可以说是上海市地区建成最早的中华老字号药房。创始人余游园是浙江宁波人。游园公以余氏为姓,以“天禄同寿、成德长生”为意,定店名为余天成。余氏先后传承了余游园、余全吉、余修初、余五卿和余鲁珍五代人,完善和坚持了“道地药材、修制务精、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名医坐堂、治病救人”的24字经营宗旨。除了出售中药外,还以“鹿鹤”为标记,自制独特秘方的丸散膏丹供应于市,颇受市民喜爱。余氏经营长达121年,“余天成堂”声播上海、苏杭一带。余氏第三代传人余修初被聘为胡庆余堂首任阿大,配合胡雪岩创下了江南药王伟业。1903年,余鲁珍因挥霍无度、-负债,-将余天成堂盘给了姻亲邵佐宸。邵氏保持了余天成堂金字招牌,继承和发扬了24字经营宗旨,继续重金收集民间……[详细]
花篮马灯舞
  花篮马灯舞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一般用于元宵节庆庙会中。主要盛行于松江区新浜镇,历史上曾有“山歌马灯乡”之称。全镇每村都有串马灯,每逢元宵佳节,村村组织灯队,一般第一夜先在庙场齐灯串舞,点灯的火种要从庙里迎请,然后进入本村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和品尝,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第二夜起按邀发帖子为序,开始去别村相互串舞。每到夜晚,在敲打的锣鼓声中,马、花篮纷纷亮起灯火,村庄灯光闪烁,时隐时现,五光十色,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整个活动要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结束。花篮马灯舞初期只有4马4花篮。灯队身穿戏装,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剧目中的角色。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充实,出现了6马6花篮、8马8花篮等,甚至有2支灯队混合会串的情景。为了便……[详细]
王宝和蟹宴烹饪技艺
  自古江南民间就有“秋来品菊尝蟹”的风俗,上海人对品蟹的情有独钟更是全国知名。品蟹,实际上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尝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种风情。王宝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上海制作蟹宴的集大成者。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上海小东门咸瓜街开出一家名叫王宝和的酒馆,是沪上最早的酒家之一,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迁至今天的南京路山西路一带。1936年又迁至福州路浙江路口现址,更名为王宝和酒家,以专营“王宝和老酒”、清水河蟹闻名于世,素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1979年10月推陈出新独创了“菊花蟹宴”,更是声名远播。王宝和蟹宴具有“选料讲究,刀工精细,色彩淡雅,口味清淡,嫩滑可口,原汁原味”的特点。独到的蟹菜不仅鲜美无比,而且造型独特,栩栩如生,色香味形俱全,让人不忍下箸。王宝和还根据大闸蟹……[详细]
6、顾绣
顾绣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史载,顾绣始创于明代嘉靖38年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女眷,是江南地区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其最精妙之处在于以名画为蓝本、以丝线作丹青。历经400年的跌宕起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顾兰玉等名手,顾绣成为有别于日用工艺,纯观赏性的针刺技艺流派。顾绣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细腻无匹,因而被誉为“画绣”。据传,顾氏绣法源自皇宫,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更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明末,顾氏家道中落,顾绣悄然走出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周边地区流传开来,民间妇女争相……[详细]
新浜戏剧
  新浜镇(戏剧)素有“山歌马灯之乡”美誉的新浜镇,戏剧文脉悠长,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戏剧之乡”的成长提供了淳朴底色和扎实基础。近年来,新浜镇 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通过培养文艺传承人队伍、建立戏剧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创建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新浜创作基地等多措并举,打响新浜“戏剧之乡”文化品牌,推动新浜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详细]
丝网版画
  车墩丝网版画运用现代丝网感光技术,呈现肌理效果,在色彩上追求强烈而明快,在造型上夸张自由。车墩丝网版画已成为上海郊区“农民画三朵花”之一,成为松江群众文化的品牌。车墩镇将丝网版画列为镇重点工作推进,持续加大人力、物力等投入,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详细]
  簖是从“滬(沪)”演变而来的,是一种靠阻断鱼蟹退路捕鱼的渔具。史料记载,古时,吴淞江其水域的下游村落多为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的竹制渔具。《康熙字典》中有这样的记载“《陆龟蒙·渔具咏序》冈罟之流,列竹於海澨,曰滬。《注》吴人今谓之籪。”由于使用方便,收获颇丰,在吴淞江沿岸乃至江南地区被作为传统渔具之一,一直沿用至今。簖(沪)的制作需要经过打样、敲桩、系挡、劈篾、扎簾子、插竹簾等一系列复杂且严格的工序。渔民们利用潮水的涨落方式,选择在河口的两岸,设置一道竹栅栏作为拦河坝,用竹簾巧妙地布下“S”字形的回龙,并在竹篓内放上鱼、蟹喜欢的饵料,吸引它们顺着竹簾一路朝里,经过易进难出的“八”字形田连,最后都游到各个“库”中。渔民还会根据不同的鱼种制作特制的渔具,如捕蟹用蟹篮、挂篮,捕鳗用鳗桥等。簖……[详细]
  上海开埠后,全国众多剧种和名角均来演出,为其服务的戏剧服装业,又称行头店和戏衣庄也有发展。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上海舞台上出现大量新编历史剧,并对戏服试行改革。民国4年(1915年)欧阳予倩演《黛玉葬花》,在京剧舞台上首创了旦行“古套”扮相。20~30年代,上海古装连台本戏盛行,又以机关布景和新奇行头招徕观众。许多演员争艳斗奇,需要创制各具特色的服饰来装点舞台。为适应戏剧舞台的需要,上海戏剧服装业内部分工渐趋专业化,除戏衣庄外,还开设戏靴作、盔帽作、回须作(又称须结、排须作)和点翠作。各类戏剧服装专业店铺和作坊有20余家,其中以蒋顺兴戏衣庄和天昌戏衣号制作的戏服,南恒泰班靴店制作的戏靴和徐大个盔帽铺制作的盔帽最负盛名。40年代的上海剧装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南市四牌楼一带的戏衣、盔帽、戏……[详细]

全部松江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