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嘉定区民俗文化

嘉定区十大民俗文化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
  南翔小笼是南翔镇传统名产,起始于清代同治(1871年),一百多年来,南翔小笼产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区南翔镇,后来扩展到嘉定全区及上海豫园老城隍庙等地。南翔小笼创始人黄明贤出生于嘉定区南翔镇,早年开设日华轩糕团店,经营南翔大馒头,黄明贤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紧酵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详细]
马陆篾竹编织技艺
  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清末民国初,嘉定县城南门至石冈一带不少村民以竹编为业,世代相袭。城南的白墙、周家村、泥桥、棕坊桥、庙前等五个自然村,有142家农户专业从事竹编,占总农户的九成以上。至解放时,篾竹编织人员不下数千户。早期篾竹编织只有生产竹篮、竹箩等生活日常用品,经济实用,深受方圆几十里群众欢迎。后来蔑竹编织制品发展到针线匾、竹丝盘、篾席及一些精巧的工艺鉴赏品等一百余种,编织工艺精湛,式样美观,图文造型富有民族特色。解放后,马陆乡政府组织了石冈竹器生产合作社,专门从事蔑竹制品编织,产品供不应求。1958年改为竹器专业生产合作社。1964年起更名为石冈竹器厂,1980年,竹器生产并给棕坊村,改名为马陆棕枋竹器厂。竹工用光滑精细的橙青色和褐色的篾……[详细]
徐行草编工艺
  古镇徐行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嘉定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成为一方名产,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饮誉中外。徐行黄草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并能染色,用它编出的工艺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平整光洁,并且门类多样,式样新颖,色彩丰富,工艺精致,具有民族特色。草编制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垫、拖鞋等等,充满乡土气息,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实用价值,又是工艺制品,亦是自然环保产品。黄草编织堪称嘉定工艺美术制品一绝。黄草织品种类达20大类上千个品种。黄草编织的鞋轻巧实用,精美雅观,清代普列为贡品。清同治年间,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本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由于徐行草编制作过程是纯手……[详细]
郁金香酒酿造技艺
  《郁金香酒》是嘉定名特产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嘉定“六君子”之一的张鹏翀饮用郁金香酒后曾赋诗一首:“郁金香注古黄流,一斗分来助拍浮,醉掃翠峦千万叠,可能胜似换凉州”。(见附件一:清乾隆《南翔镇志》张承先、程攸熙编)郁金香酒原为民间私酿,由原址在今南翔人民街酱园弄内的石有成槽坊为首创,因酒中有郁金和广木香等三种带香字的草药,故以“郁金香”命名。到清光绪年间,户部尚书王文韶得此配方后,在南翔镇上也开了一家酿酒作坊和店铺,专门酿造此酒。后来南翔王公和、宝康、复泰等酱园和日新酒店都生产“郁金香”酒(见附件二《南翔镇志》、钱乃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该酒选用嘉定本地种植的上等优质白元糯米和广郁金、当归、杜仲等二十多味珍贵中药配方酿制而成。酒质清香沉郁、栗色透明、醇厚甘甜……[详细]
易筋经
  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27年),古印度菩提达摩来华,创立了中国禅宗。《易筋经》系由菩提达摩传于众弟子以除昏沉、强体魄的一套养生法。这部养生经典自南北朝时期至今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在中国传统养生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为“禅功之源”。《达摩•易筋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专著,包含了易筋十二势并且有三论(总论、膜论、内壮论)作理论支持,是一部旨在改变身体本质的养生学专著。《达摩•易筋经》在中国传承近一千五百年里,由于释家、道家、儒家的文化交融,使得《易筋经》与中国古老的养生理念以及古代导引养生法相互融合。又因为其效果显著,习练者众多。达摩传法的特点,简单实用,《易筋经》语言平实无华,如坦坦大道,只要践行即可验证。《易筋经》言养生,无消极厌世的弊害,不追求神异,保持平实而守稳健……[详细]
药斑布印染技艺
  药斑布是古时安亭的特产。据史书记载,自宋代起,安亭土地的70%种植棉花,纺织业极其发达,安亭药斑布诞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创始者为安亭归氏,这一工艺数代传承,又普传民间,安亭药斑布又称“归氏药斑布”。在其儿子、孙子时代染坊规模越做越大,药斑布的名声远近闻名。起初,归氏仅生产白纱布,后用药灰生产药斑布。至明末清初,纺织工艺达到了巅峰,安亭平常百姓家家有纺织机,个个喜爱穿用药斑布制成的衣裤。棉农用各种独特的工艺制成布艺产品,药斑布就是当时安亭最盛名远扬的纺织产品。药斑布的纺织涂画染色主要分布在安亭老街的东街地区,制成品的销售点也集中在老街地区。安亭周边、嘉定各地乃至昆山、太仓、苏州等地的消费者纷纷赶到安亭购买药斑布。灰药是药斑布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辅料,它是用蓼蓝草调石灰作防染浆。这种灰药具有……[详细]
小青龙舞龙会
  小青龙舞龙会菊园新区位于嘉定老城区的西北面,1997年经市委批准,由原嘉西乡、徐行镇、娄塘镇、嘉定镇街道划分而成。整个地貌呈半月形环绕老城区,占地18.61平方公里。菊园人素来钟爱传统文化,据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徐行乡志》里记载:正月十五日之夜称元宵,家家点收花灯,孩子牵兔子灯、掮马灯。有的村庄竖塔灯、舞龙灯。龙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而舞龙便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在菊园的永胜村就舞着这样一条小青龙。小青龙的骨架由竹篾制成,全长约10米,一共8节,其中1节龙头,1节龙尾,6节龙身,每节下面装一个手柄;每个龙身间隔约1.5米,中间用青布连接。龙身上置黄布,中空,内置蜡烛;龙头较大;龙嘴边留着龙须,含着夜明珠,舌头上写着小青龙的字样,嘴巴的下颚斜度较大。早在清朝末期,小青龙舞会就广为当地……[详细]
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
  珂罗版是英文名collotype的音译,珂罗版印刷又称玻璃板印刷,它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它是一种舶来的印刷技术,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珂罗版印刷是光绪初年通过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传入中国。直到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此项技术在上海、北京等地的印刷行业中才陆续引进并应用。清末及民国时期在上海珂罗版印刷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正书局、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碧梧山庄、神州光社等。引进后的珂罗版印刷是以工业化的生产为主体,其产品基本上是十六开和八开的画册、书法、碑帖等。珂罗版印刷是传统书画复制的技艺之一,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性,整道工艺流程全部是手工操作,主要分为照相、修版、制版、印刷等步骤。上海博物馆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之初就引进此项技术,并成立了珂罗版书画复制部门。由于当时博物馆陈列条件有限,为了防止恶……[详细]
上海米糕制作技艺
  蒸糕在嘉定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每年春节、重阳,民间都要蒸糕,是民间流传极广、十分普遍的习俗。春节蒸糕,全家品尝,因其圆形,象征团团圆圆,喻义吃了年年高,表示喜庆;重阳蒸糕,又称“撑腰糕”,则主要是小辈呈献长辈,吃了后长辈身强力壮,以示孝顺。之后相延成习,传至今天。乡间还有将糕切成小片凉晒,制成“硬糕”,待客人来时重新蒸,用以款待客人。徐行蒸糕有江南水乡食文化的特征,经浸米、淘米、磨米、筛粉、拌糖水、搅粉、蒸糕等七大步骤而成。因用料红糖和白糖的原因,分成红糖糕和白糖糕两大类,其中白糖糕又可按人们的口味和爱好,辅以核桃、红枣、花生、葡萄干、松子肉、冬瓜糖、红绿丝等,衍生出不同的种类、不同风味的糕。由于糯米和粳米的搭配合理,辅料精细,纯手工加工到位,每一制作环节无论时间、技艺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详细]
上海石雕艺术
  石雕以石头为原材料,利用雕、刻两种技法创造出美术作品,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古代早有雕刻玉石,使成器物的艺术,近代多以地方特色石料雕刻。上海的石雕艺术具有浓厚的海派风韵和生活趣味,主要是以象生为特色,将传统的中国江南地区的象生石雕艺术与西方雕塑、造型、绘画技艺相融合,突破写意,将高度写实作为重要的艺术追求。其来源可上溯至明代,当时以小型摆件为主,清末民初成为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于一体的雅玩和藏品。作品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如瓜果、田螺、树根等作为题材,自然真实表达,开创了近代石雕艺术的写实流派,以写实的雕刻风格将自然界的动植物与实用壶体巧妙结合起来,变成一件件让人驰骋想象的艺术品。作品毫发毕现甚至可以将灰尘都表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技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已超越了传统的石雕艺术,……[详细]

全部嘉定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