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浦东新区民俗文化

浦东新区十大民俗文化

浦东说书
  浦东说书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主要分布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是上海仅次于“滑稽”的大曲种,为极具乡土特色的地方曲艺。浦东说书最初就是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有关,那些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结合了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唱,又吸收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即兴创作的旋律,再结合出于佛教歌曲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原始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一直视浦东说书为粗俗,史志记载极少,文人亦鲜考据,起源沿革……[详细]
锣鼓书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宗教仪式无关,仅用以乐神娱民。久而久之,这种形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胎而出,发展为单独的民间说唱形式。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详细]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是上海本帮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万隆酱园始创于1880年,是当时的“官酱园”。其酱油酿造工艺经三代传人的持续研究,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了“晒街油”、“晒卫油”,前者要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才能酿成。特晒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体态醇厚,久贮不变。100多年来,钱万隆始终在原酱园址生存与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传统技艺酿造的“特晒酱油”,采用不含转基因的东北大豆,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具有独创的产品特色。酿造技艺的精髓是“料好、曲优、艺精、晒制”。手法关键是“眼看、心记、手研、鼻嗅、口试”,十二道传统工艺为:搬料、(大)豆浸豆、蒸豆、拌料、制曲、制酱醅、晒酱、榨油……[详细]
浦东派琵琶演奏技艺
  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发展,尤以上海地区为最。旧时,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认为弹琵琶,是一种清雅艺术,因此,好些家长喜欢让子女学琴。在琵琶演奏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浦东派琵琶始祖为清乾隆南汇人鞠士林,为闻名沪上的“鞠琵琶”,其徒王东田被知音誉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1837—1891横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为醇亲王教授琵琶,赐三品官带,受封“天下第一琵琶”。陈子敬的代表传人沈浩初(1889—1953黄路人)汇先人琵琶之精髓博采众长、独树一帜,编著《养正轩琵琶谱》。民国年间,沈浩初师弟胡簋铭(新场人)应日本大阪琵琶会之邀挂牌演奏浦东派琵琶。沈浩初高足林石城先生(横沔人)于1956年应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再传刘德海叶绪然等一大批学生,并在各大专业……[详细]
上海港码头号子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流传于上海市的汉族民歌,码头林立的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码头号子承载了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上海港码头号子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的主要港口在吴淞江入海口的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后因吴淞江河道淤浅,港口作业逐渐从青龙镇转移到上海浦。1843年11月,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5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1870年后成为中国航运中心。1931年,进出口吨位居世界第7位,成为远东航运中心。随着旧上海“远东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那些从五湖四海来的包括大件、特大件、笨重和超重的货物,全部压在了码头工人的肩上,码头工人在劳动中迸发出来的号子,是经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劳动的歌声,它是工人们从事……[详细]
卖盐茶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坡塘拨赐庄一带。那时候南汇还是一片盐场,盐民们煮海熬波,受尽官府、盐霸的欺压,为生活所迫,便冒险贩卖“私盐”。日后,为了掩盖盐捕的耳目,他们在盐篰下面装盐,上面用茶叶遮盖,打扮成卖茶叶的小贩串门兜售,后又改用杭州篮卖盐,乔装走亲戚暗地里贩私盐。在历代的志书上,屡有《盐妇苦》、《盐夫叹》的诗文、歌谣记载。《卖盐茶》孕育于古盐场,一般出没于民间庙会,传统节日,风行于南汇和浦东各地,亦以下沙、新场特别盛行。时有“下沙庙会新场戏”,必有卖盐茶参与庙会行街活动。较有代表的卖盐茶表演队有1925年祝桥镇的朱……[详细]
三林刺绣技艺
  三林刺绣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其独特的“抽、拉、雕”技艺更是堪称一绝。(“抽”,是在丝绸上抽掉几根丝,形成一定的几何图案;“拉”,是用针线将丝拉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雕”,用剪刀剪掉平面上一些部位,再“雕”成镂空的立体图案。)三林刺绣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渗透了地方民众的精神、习惯、心理、感情和审……[详细]
舞龙竞技
  舞龙竞技舞龙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遍布全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龙在三林地区分布广,规模大,是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至解放前,三林地区舞龙大多是民间自娱性的。解放后,三林舞龙由行街表演逐渐转向广场性表演,由自娱性转向专业性,由随意性转向规则性,并且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三林舞龙的艺术水平与观赏程度。1994年,国家体委成立龙狮运动协会,舞龙正式被列为竞技项目,使传统舞龙从自娱性走上规范化、竞技化、国际化的轨道。舞龙是一种集戏曲、武术、舞蹈、民族鼓乐等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形制主要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活动时一般由9人持杆舞动,1人拿龙珠引舞。三林舞龙的……[详细]
9、鸟哨
鸟哨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随移民入迁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曾是该地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标志一定社会群体在行业内的生产习俗、代表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推进,捕鸟的生产习俗已不复存在,“鸟哨”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换。现已转化为民间文艺表演样式,成为鸟类研究机构召引野鸟的辅助工具。“鸟哨”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民间手工技艺和吹奏技巧。鸟哨制作精细,用舌腔控制气流吹奏,能逼真地摹仿20余种野鸟鸣叫。在合奏时似春鸟催春、似百鸟朝凤,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和价值……[详细]
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18家之多。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西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聘请茶食名师改进松饼技艺,使其越做……[详细]

全部浦东新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