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平遥县民俗文化

平遥县十大民俗文化

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
  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疗法由王氏直系家族面传口授代代传承,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纳清代名医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华,形成一套主治妇女不育或调经、崩漏等疑难疾病的独特良方,在国内中医妇科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据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厚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率子迁居平遥东泉镇从事中医妇科诊疗活动,至今相传29代不绝,名医迭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以傅山女科治疗方法为重要思想,讲究明辨标本、分步调治、先攻后补、先补后攻、辩证兼施,特别注重四季用药方法;根据妇科病症的不同,采用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以及内外结合治疗的方法;还有对中药材的选用、加工炮制、技术操作全凭经验掌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妇科医学思想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临床诊疗方法。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针疗法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很强……[详细]
白氏拔毒膏药与生肌散制作技艺
  白氏拔毒膏与生肌散是由山西省平遥县仁庄村白仕成参照“仲景全书秘籍”理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刻苦研制而成。此药原流传江南,乾隆七年(1742)江南大遭灾荒,白常槐(白仕成子)带着该药的制作秘方流落北方行医度生,后在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乡仁庄村定居,祖辈延续行医,将此秘方流传至今。白氏拔毒膏和生肌散相辅相成、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拔毒膏具有拔毒生肌的作用,长健骨骼,该药由血竭、象皮,穿山甲、白芷、白蔹,当归、山梔、生白芍,桃仁、红花、川地龙、蜈蚣等组成;生肌散为粉红色粉状面,该药由象皮,血竭、甘草、煅龙骨、熊胆等组成,原料配伍独特,解决了用中药治疗外科感染伤口久不愈合的问题且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可快速消除瘡口疤面,很快使伤口愈合。主要对治疗糖尿病感染外伤久不愈合,骨髓炎,大小褥疮,深静脉炎引起的顽赚瘡,……[详细]
宝剑制作技艺
  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设计制作流程,全面体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良刃制造工艺水平,其核心技术——剑(刀)条的复制、修复采用传统花纹钢技术,使用传统淬火术,并综合了中国传统工艺上的雕刻、镶嵌、金银铜错、漆艺等多种装饰工艺,对匠师们的经验、素养、悟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古兵器复制、修复是对宝贵的中国古兵器文化遗产抢救性挖掘研究……[详细]
杨氏中医烧伤疗法
  中医对烧伤的暴露疗法,最早记述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但具体配方早已失传。平遥中医杨复兴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古代医书,不断发掘、提高、完善,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中医烧伤疗法。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核心是密封式人工植皮法,即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用不同的中药,将其炮煅炙焙成极细粉末,并制成稠稀适度的膏液,采用创面覆盖的方法,用中药膏液将烧伤创面全部密封起来。这种密封式烧伤创面覆盖膜,可在烧伤创面上起到临时性皮肤的作用。有它覆盖创面,既可防止外邪的侵袭,又可促进内皮的生长;既能防菌,又能杀菌;既能祛腐,还可以使皮肤再生。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主要特征一是快速止痛,痊愈快,无副作用;二是避免了治疗后容易留下的疤痕或者肌肉萎缩,瘢痕少、致残率低;三可使烧烫伤后的皮肤最大限度的自我修复及重建;……[详细]
熏肘传统制作工艺
  曹家熏肘是平遥传统名吃,系清末名厨曹德广在总结前人卤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药食同源的中华养生之道,以柏叶嫩芽为主料,进行焙烤香薰制成。旧时,每逢年关,平遥各路票号、经理回到家乡,各家各户都要用曹家熏肘和白菜加工成一道菜肴,取名“柏肘白菜”,寓意“百走百财”,表达家乡人们对他们的祝福和成功的赞许。曹家熏肘的制作工序概括起来有七个字:“相”、“屠”、“剔”、“修”、“腌”、“滷”、“熏”。“相”是指选择猪源,慎之又慎,观察肉猪,筛选苛刻,非病、非残、非犊之猪方选为本;“屠”指屠宰过程中对猪肘部位肉的准确把握,不可过大,过大则肥,不可过小,过小而损失名贵部位;“剔”指对猪肘,除毛,剔骨;“修”指将生肘肉进行整修;“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温度,将肘肉用盐及特殊配方腌制;“滷”是将肘肉加以佐料,依照一定……[详细]
灯彩(平遥古灯艺)
  平遥古灯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具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明清时期,平遥经济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灯艺制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城内不论大小商铺店面为体现其生意兴隆,宣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的花灯,挂在门廊,形成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彩灯从品种上看以大小不等的喜庆红灯为主,从质地上看主要以竹料、纸质为主,繁荣的灯具市场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又将古灯制作改善、发扬,传承至今。平遥古灯艺制作按照民间传统的图案构思设计而成,在加工技艺上概括为选材、剪切、扎制、缠丝、装裱、彩绘等多道工序,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自成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综合空间艺术。主要品种有木质宫灯系列、喜庆红灯系列、锦缎花灯系列,具体有:前程似锦灯、富贵吉……[详细]
平遥剪纸
  清代到民国年间,本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图案种类有“蛇盘兔”、“榴开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喜”字团花。男婚女嫁的图案有“长命百岁”、“百年好合”、“喜气临门”、“吉祥如意”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每次举办的美展中都有剪纸的一席之地。1953年,梁赵村李玉花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蛇盘兔》、《喜鹊登梅》、《军民鱼水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等参加了全省举办的展览。李玉花被山西省艺术馆誉为剪纸艺术家。1980年,南政村毋矜贤的作品《团花》,在山西省民间工艺品展览中获奖。进入90年代,本县较出名的剪纸艺人还有桥头村曹巧英、净化村张玉英等。……[详细]
  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3、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须褙布,猪血灰须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4、以人发、牛尾制作漆栓(髹饰工具);5、在特设的阴房内阴干漆器;6、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壳镶嵌等传统技法;7、用砂纸、木炭、头发、砖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镜;8、采用镶嵌、镂刻、罩金、刻灰等技艺进行装饰。平……[详细]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的师生称为“中华一绝”。这组作品是在70厘米高的木阁舞台里,陈列50厘米高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每阁3~4个戏剧人物造型,择剧中精彩场面,展现刹那间的情景,阁内的横额上都题写有剧名,有些还刻在木阁的地板上。在每阁的画面中,都可以看到当年梨园演出的精彩剧照。纱阁戏人的制作过程大致是构思戏剧场景、设计舞台场面、搭建木阁及分隔断、题壁装饰,然后依次给戏人……[详细]
  平遥永庆斋(宝龙斋前身)鞋坊创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坊间以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和绣花鞋而闻名,店铺设在古城明清街市楼南,其手工制鞋工艺历经百余年不衰,传承至今。宝龙斋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工艺严谨、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难度大、耗时长、工序多,做一双鞋要近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成文要求,一双鞋需花四五天时间。手工鞋底,每平方寸纳81针,一双鞋要2100多针,麻绳粗,针眼细,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布均匀。手工缝绱鞋时,紧绷楦型,平整服贴,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制作流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摸袼褙—拟尺码—裁帮则—背底则—包边)、底帮合成(扒麻绳—纳底则—捶底则—背帮则—切口则)、绱鞋(绷帮则—绱鞋—缝垫—整形—晾干—下楦—检验—入库)和绣花(设计—落稿—配色—手绣)等……[详细]

全部平遥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