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平陆民俗文化

平陆十大民俗文化

地窨院建筑技艺
  地窨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以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居多。地窨院是典型的生土建筑,它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形式。这种院室的建筑方法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几十平方米的方形平底大坑,然后在坑内的四壁凿挖窑洞。为了解决人畜的上下、出入通道,在坑的一侧,挖一条向下的斜坡通道。通道下端临近院处,安装大门。院崖顶四周边沿,砌筑花砖墙,称为拦马墙,夏天可防止地面洪水灌到院内,冬天可挡风雪吹入院内,又为在崖顶劳作的人畜和儿童的安全所设,同时为建筑装饰需要,使整个院落美观协调。崖顶四周留有空旷的场地,碾压平整,便于排水,维护窑院坚实。场地内既可放置柴草,又可作为夏季碾……[详细]
窑洞营造技艺
  窑洞营造技艺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2008年,山西省平陆县与甘肃省庆阳市申报的窑洞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窑洞,为土崖面上开凿的拱形洞窟式住宅,主要流行于山西平陆、甘肃庆阳、河南陕县、陕西延安等黄土地区,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山西省平陆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构成了一个从中条山顶到黄河岸边狭长的向阳坡面,日照充足,温差大,土壤结构比较坚实,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当地独特的民居建筑——地窨院提供了便利。地窨院又被称为“地坑院”“下沉式窑院”,是由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民居样式。地窨院的修筑方式为: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边长20米至30米,深……[详细]
  平陆高调,原名“丝弦戏”,俗称“山窝子戏”,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起初流行于平陆县沙口、张峪一带,后渐扩展至夏县、芮城、临晋、运城及河南的陕县、灵宝和陕西的潼关、滑南等地,因其演奏时所用主奏乐器是四胡(四弦),故又称“四弦书”。早期的平陆高调由盲人及算命先生走村串乡,操四弦、击木鱼演唱,内容多系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主要是在庙会、祭祀、民间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演。平陆高调属坐唱音乐,表演形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单体”,指一师一徒的结合体;另一种是“群体”结构,由多人组成,不论何种型体,其名份或流派均以师承相沿袭。曲目内容丰富,多取材于乡土民情、故事轶事,唱词结构分十字句、七字句、乱字句,押韵形式既能一韵到底,也可以由几种韵体交替进行。音乐唱腔属板腔体,共计八种板式:慢板、慢二性板、紧二性、乱板、催……[详细]

全部平陆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