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 > 泰宁民俗文化

泰宁十大民俗文化

泰宁梅林戏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清代乾嘉年间,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其道白采用当地官话,唱腔以乱弹、西皮、下江为主。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梅林戏的脚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详细]
泰宁大源赤膊灯
  大源桥灯原称“火龙”,俗称“赤膊灯”,始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相传为严氏先民从观看各地元宵灯市景象,根据生活、生产用火(如晚上集体用火把驱赶野兽)等现象感悟而自创的一种独特的原生态迎灯活动,相传迄今已900多年。“赤膊龙灯”有两条,上大源、下大源各一条,“龙头”、“龙尾”用上等硬木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髹漆涂饰而成。“龙身”由数十块甚至上百块(每户一块以上)长2.6米宽22米的杉木板,互相连接而成。两条龙灯,一条为“公龙”,一条为“母龙”,“公龙”龙头插齿烛7支属阳,肩烛4支,取四季顺利之意,龙头共11支烛,寓意新的一年一切从头开始;“龙身”木板上均分插上6支蜡烛,两端各插一束香共6支,寓六六大顺之意;“龙尾”插9支烛,寓长远长久、长发其祥之意;“龙肩”插书有“圣令”字样小红旗……[详细]
泰宁大源傩舞
  大源傩(nuó)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和缅怀恩人、祀奉先祖、崇拜- 的祭祀仪式。大源傩舞起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一带。泰宁新桥乡较为普及,有上大源、下大源、长岭、蓬坑等村,其中以大源村的傩舞最具风土特色。2005年,“泰宁大源傩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宁大源傩舞是古越族先民傩文化的遗存,其舞姿原始,古朴奔放。傩舞表演者头戴假面具领舞,所扮形象基本上是人禽(畜)合体,强调神性胜于人性,幻想色彩极为浓烈,笼罩着原始宗教气氛。傩舞中的“蹈卦”、“- ”、“磨磐旋转”、“对阵”等动作,反映了原始社会里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大源傩舞与宗族祭祀、民俗节庆活动密切相关。如祈丰年、庆丰收、迎神庙会、会庆活动、赛事活动、文娱联欢等,均邀请傩舞队参加。祭祀表演主……[详细]

全部泰宁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