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龙岩市 > 上杭县民俗文化

上杭县十大民俗文化

闽西(上杭)傀儡戏
  闽西(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并称闽西三大剧种,亦是福建省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上杭被称为“木偶之乡”,上杭白砂乡是中国闽西(上杭)木偶的发源地。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上杭白砂乡张坑农民赖法魁、白砂塘丰农民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等4人,到杭州学高腔木偶戏艺,艺满之后,回到上杭,带回一套傀儡18个(俗称十八罗汉)。白砂乡水竹洋村梁姓先祖由浙江杭州钱塘县迁徙而来,把傀儡戏带入上杭。“田公”是历代木偶戏艺人尊敬的祖师、戏神,“田公堂”是木偶艺人祭供祖师的场所,白砂乡水竹洋建有“田公堂”,历史上传承有“田公会”,有会田收入作活动经费。木偶戏传入白砂后,逐渐在本县各乡流传和发展。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全县的木偶戏班已发展到120多个,木偶戏从业人员达数百人。据1983年召……[详细]
龙岩田公元帅信俗
  同样是信仰田公元帅的龙岩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田公会”,是集傀儡戏班信仰社诞、傀儡行业社会(聚会)、地方傀儡戏展演三者于一体的民间戏剧庙会。闽西傀儡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上杭县特别是白砂镇周边地区的傀儡戏班社剧增,全县多达108个戏班。为了加强各地傀儡戏班之间的团结及解决相关的问题,水竹洋梁姓“龙凤堂”第十七代传人梁攀秀,在乾隆庚午年(1759)发起建立行业协会——田公会。其后,梁姓族人建一小庙供祀“田公”,称为“田公堂”。各地傀儡戏班每逢神诞都聚集“田公堂”祭拜祖师爷,邻近的傀儡班都会于“田公”诞辰(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往水竹洋上香,下午、晚上作庆贺神诞的演出。……[详细]
上杭女子五枚拳
  五枚武术创始人是清代少林僧尼五枚祖师(亦称五枚师太、五枚道姑)。有传女不传男的说法,五枚拳是中国武术稀有的拳种之一。上杭人丘正元和安徽凤阳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得其真传,后结为夫妇同回上杭,创立梅花拳(亦称五枚拳)软桩八法。据说五枚武术在北方已失传,而丘正元和梅花将五枚武术带到南方,已传闽、粤、赣三省。……[详细]
上杭龙灯舞
  地处汀江中游黄金地段的上杭县,有着浓厚的客家风情,每年春节期间,上杭城乡盛行“打龙灯”(即龙灯舞)习俗,在锣鼓喧天,喜炮轰鸣中,金碧辉煌的“龙灯”在“龙珠”的引导下上下翻腾,左右旋跃,气势非凡。十余个青壮年男子,身着青色红边的唐装,各手持安有竹把的“龙头”“龙身”或“龙尾”,在节奏感极强的锣鼓声中,紧密配合把黄龙舞得栩栩如生。相传,上杭“打龙灯”源自宋朝,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早期的龙灯是用竹篾扎好灯架,用纸糊上后画上龙鳞,每节互不相连,各节灯中点亮牛油灯火,在晚间舞起来十分好看。如今的“龙”也与北方的一样,用质地轻薄的布蒙上,再画上鳞和颜色,每节之间用布连接,用干电池灯。一条龙的神,全在龙头上,所以龙头较大、突额、大眼、张开大口、龙角、龙须等制作精美,虎虎有威。客家人对龙有着特殊……[详细]
上杭竹雕制作技艺
  上杭竹雕(竹刻)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到1795),上杭的竹雕产品竹锁、竹黃等已闻名天下。乾隆十六年,竹锁曾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乾隆十九年,进士纪晓岚时任提督福建学政巡视汀州时,见到上杭竹簧制品“箧”时,曾题诗赞叹。后因其工艺复杂,学者甚少而失传。1972年,上杭县工艺美术厂创办后,曾为古田纪念馆生产一批竹雕、竹编产品作为纪念品出售,还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竹雕制作工艺精细,首先须选生长五年以上的毛竹,裁断后,用“六六”粉加入用水煮防蛀处理后,将设计好图案的图片贴在竹筒上,按图精雕细刻,经磨光、上色、油漆、上蜡等工艺,成古香古色(古铜色居多)的竹雕艺术品,竹雕工艺品品种繁多,主要有笔筒、人物、山水等雕刻。还有竹锁等。竹黄也是属于竹雕的重要内容,又……[详细]

全部上杭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