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龙岩市 > 新罗县民俗文化

新罗县民俗文化介绍

  龙岩山歌戏龙岩山歌戏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以龙岩中心城市新罗区为主要基地,流行于闽西地区。粤东、赣南亦有流传。龙岩山歌戏最早源于道士戏,是道士在做法事时,穿插其间用山歌曲调演唱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十九世纪中叶兴起的“龙岩采茶灯”,在其舞蹈中间穿插了类似的小戏的表演,多用方言道白,多以山歌和小调演唱,是山歌戏的雏形。民国初期,龙岩农村就有了民间小戏班,将一些传统剧目改编为山歌戏在农村草台演出,从而逐渐……[详细]
  江山睡美人传说江山睡美人传说是以远古传说为主,通过历史调查及历史考究,自然形成与生具有的文化传说,承继文化内涵的文化的传承者由廖文辉整理而成的民间传说《睡美人传说》、戏剧《睡美人传奇》(附后)为依据传承。……[详细]
  龙岩饶平吹龙岩饶平吹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民国初年逐渐在龙岩盛行。饶平吹音乐主要来自于广东饶平戏(饶平戏班),相传当年四平戏在龙岩演出因戏班来自广东饶平县,艺人多为饶平人,因此,龙岩人称四平戏为饶平戏。……[详细]
  大肠苦抓汤龙岩大肠苦斋汤是一非常地道龙岩传统名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款美味菜谱,属于闽菜系一种,此汤清凉降火,排解内毒,是暑天的保健食物。……[详细]
  大池吴氏骨伤疗法大池吴氏骨伤疗法源于大池镇雅金村竹山背。清末年间,该村村民吴景辉机缘巧合学习武术及医术。后传其子洪海、孙炳奎,至曾孙达江发扬光大,名声鹊起,以至闽粤赣三省交界“凡有跌打扭伤者,皆忆大池吴氏骨伤科”。今已传至第七代。……[详细]
  龙岩巧头巧头在龙岩已经存在有悠久的历史,已然成为龙岩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也延续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程式,不仅婚嫁,还有像孩子满月、拜谢姑婆(妈祖)等,龙岩人在做红白喜事的时候,都要宴请亲朋好友,举行各种仪式,需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也就是“巧头”,图个吉利。……[详细]
  苏邦上元建醮灯会苏邦上元建醮灯会,可上溯到明万历年间,已延续了400多年的历史。上元建醮活动,是由醮坛法事、绕境游灯副台戏剧、电影队等活动项目组成。届时,在醮仪举行的同时,除本地武艺金狮队外,也请戏班或傀儡班来演戏,其目的为酬谢神,但也具有娱乐人因素。在建醮期间天天有大、小戏,深受民众的欢迎。……[详细]
  东肖舞狮东肖镇舞狮是当地老百姓偏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相传明末清初,东肖坊间就已经流行舞狮了。东肖老百姓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子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详细]
  龙岩鱼丸汤制作技艺龙岩鱼丸汤已有百年的历史,鲜甜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当时百姓家中的一道家常菜,广受大家的喜欢。慢慢的演变成了办酒席都需要这道菜品。……[详细]
  龙岩酥肉制作技艺酥肉——龙岩话谐音是“思吗”,是一道龙岩传统名菜,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酥肉的制作,是最考功夫的一道菜,酥肉要炸到外酥里嫩(外壳酥脆,里面猪肉化成猪油),裹上白糖粉,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再一嚼,满口的猪油配上酥脆的外壳加上裹得满满的白糖粉,酥松脆嫩,满口清香,回味无穷。……[详细]
  龙岩什锦制作技艺什锦是新罗区传统风味佳肴,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在龙岩有“不出什锦,不成宴席”之说,什锦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系宫廷菜系,什锦是将鸭蛋打散,摊成鸭蛋饼。内包由冬瓜条、花生、白糖饼、肥肉、金橘等作成的馅,滚成一长条,再下锅蒸熟,切块装盘。皮脆馅香,咬一口满嘴流芳。……[详细]
  龙岩烊鱼制作技艺烊鱼是新罗区传统风味佳肴,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在龙岩有“不出烊鱼,不成宴席”之说。烊鱼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系宫廷菜系。……[详细]
  红坊麻老传统制作技艺龙岩新罗麻老制作工艺可远溯于宋元时期,迄今有六七百年历史,其主要原料是新罗区本地产花生、糯米、香葱等,遵循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份,具有酥、香、脆的独特风味,龙岩本地也有“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的俗语。……[详细]
  苏坂云潭米粉制作工艺云潭米粉(俗称云潭粉干)是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所辖云潭村的特产。据考究是宋末元初由最早来云潭开基创业的温家人所创。云潭粉干的制作工艺全靠手工,工序繁杂、耗时耗工。在制作过程中对气候、水质、温度、干湿度以及工序间的时间差都要求的很严谨,道道工序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详细]
  万安风鸭制作技艺万安镇村民加工风鸭已有三百年历史。万安风鸭,鸭肥肉香,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