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晋江市民俗文化

晋江市十大民俗文化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是高甲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流派,它以泉腔弦管演唱戏文,除了具备高甲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柯派表演身段,能精细地分出从十八岁的少女到二三十岁、直到七八十岁的妇女的不同特点,形成各个年龄段妇女的风韵姿态的不同表演程式,还编有“女丑十八法”,记叙一整套表演技艺,形成柯派表演艺术的主要教材。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表演以形……[详细]
安海嗦啰嗹习俗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详细]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主事者通报今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两岸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缘相连。……[详细]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1951年7月,闽南布袋戏定名为掌中木偶戏,是我国木偶戏中的稀有剧种。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2……[详细]
潘山庙宇木雕
  福建木雕素来与浙江木雕、广东木雕并称为“中国三大木雕”。隋唐以来,福建木雕尤以佛、菩萨、罗汉等庙宇木雕最引人注目。庙宇木雕至今仍在晋江东石等地有着广泛的传承,其中潘山庙宇木雕最具代表性,其传承者累积了丰富的寺庙建筑雕刻经验,并不断革新寺庙建筑雕刻技艺。潘山庙宇木雕技艺的源流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间的陈世清匠师,经传六世到陈敬象匠师(于1925年入赘柯家后改名柯子庆),其对原有木雕技艺加以改进和创新,融会贯通,精益求精,在闽南很有名气;除一些民居建筑外,他还主持过闽南不少大型庙宇的建筑,至今尚有石狮永宁虎岫寺、永宁城隍庙等建筑保存着他不同时期的木雕作品。柯子庆将其庙宇木雕工艺传授于其子柯贤成、柯贤兴,19世纪70年代以前,潘山庙宇木雕技艺只在家族内流传,至上世纪70年代初,柯贤成、柯贤兴开始以师带徒……[详细]
晋江灯谜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民国时期,涌现出谢云声、周晓尧等一批著名谜家。抗日战争时期,晋江成立有民间灯谜组织——谈虎楼,以灯谜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在晋江城乡较为普及,陆续成立市、镇两级灯谜组织,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灯谜猜、制、论、评活动,至今已举办过18届侨乡谜会和多次国际性谜事活动。灯谜属民间文学范畴,一般包括猜、制、论、评四个部分,即①竞猜(笔猜、电控竞猜、群众展猜等);②制谜(包括自选和命题);③灯谜评析;④论文创作。谜材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详细]
晋江深沪褒歌
  深沪褒歌就是渔们在出航或归帆水程上,为驱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单,同航又相邻的船只互邀“合四句编歌仔”,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消除劳累而自然发出的一种心声。歌词大多是即景生情,即兴编唱,内容一般是以他们在与大海搏斗进行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的呼号为主线,进而抒发出生产和生活中的各情感或所见所闻。……[详细]
晋江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帆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来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我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此后,这一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据清代嘉庆时的《西山杂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泉州地区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15个隔舱。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在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详细]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鲁智深、顾大嫂、孙二娘、阮小二、时迁、燕青、扈三娘、武松等8人。道具主要是小鼓,扁形,8寸宽2寸厚,双边有环,套在双手,用中指拨时可使转动。其余还有木鱼、双铃、拍板、小叫、钱棍、花扇等。舞者各执道具,逗趣取乐,动作轻快,配合默契。整个舞蹈在清脆悦耳的各种击乐音响以及南音伴奏中进行。旋鼓舞表演以对逗、对舞为主,相互配合默契。节奏变化以鼓指挥为准,鼓的节奏变化有“软鼓”、“硬鼓”、“单鼓”、“慢鼓”、“紧鼓”等。旋鼓的动作有“捧鼓”、“抖鼓”、“转鼓”、“八字鼓”,彩旦的花扇有“转扇”、“拍扇”、“端扇”,和尚……[详细]

全部晋江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