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南安民俗文化

南安十大民俗文化

南安英都拔拔灯
  南安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九晚举行,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南宋时,英都的船夫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进财、合家平安,举行了以游灯为主题,并结合迎神,穿插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邰狮”等综合性的游乐活动。英都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部,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在此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民俗活动。英都春节习俗由正月初二的祭祖、正月初九的拔拔灯会和正月十一的“割香”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拔拔灯会是整个年俗活动的高潮。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促进了英溪内河驿渡运输的繁荣,南宋淳祐年间,陈姓船夫为祈风调雨顺,从丰州九日山的敕建昭惠庙分灵到英都奉祀,并创造性地将上元观灯改为更具喜庆气氛的“天诞日”游灯。游灯队伍的灯笼……[详细]
广泽尊王信俗
  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俗姓郭,名忠福,祖籍泉州市安溪县,先祖迁居南安诗山。他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卒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据传,生前侍母至孝,殁后被乡人奉为神灵,建庙奉祀,称郭圣王。因该庙所在地山形如凤,故称凤山寺。郭圣王的威灵,事迹被地方1上奏朝廷,遂被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广泽尊王祭典仪式历代传承,主要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灵和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以及农历八月二十二为神诞日,位于南安凤山寺和广泽尊王故居龙山宫内香烟缭绕,大陆、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国的信众都要到凤山祖庙举行祭典仪式。各地在建造广泽尊王庙宇时,都要备好神像、辇轿、旗幡、锣鼓、香炉、香火、供品,到凤山祖庙或其附近的广泽尊王庙宇迎请广……[详细]
南安蛇脱壳古阵法
  中国古代野战的战斗队形称为“阵法”,泉州地区自古以来习武成风,在泉州南安丰州镇桃源村,世世代代传承演练着一种古老的阵法,其被称为“南安蛇脱壳阵”。所谓蛇脱壳阵,即队形演练采用两行纵队,两队逆向推进,按套路绕阵,队员依序不断交换对手,一个一个过招,犹如蛇脱壳一样,一节一节地行走。蛇脱壳阵参加演练的人数不限,器械可以是各种传统兵器和家具、农具,通称为“家私”,演练的拳法套路是当地传承的桃源拳。南安蛇脱壳阵有其独特的拳种阵法、兵器套路和历史背景。相传蛇脱壳阵阵法是由明代泉州人俞大猷所创的“独轮车”阵法演变而来,是应对倭寇纵深的疏散队形作战特点,克敌制胜的阵法。当年丰州桃源傅应嘉协同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有“俞龙戚虎傅蛟龙”之誉。在桃源村,很多农具和家具,如板凳、耙子、扁担、锄头、雨伞等,信手拈来……[详细]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传播于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闽南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俗称“皇宫起”,惠安民居营造技艺即通过“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现得最为典型。“皇宫起”源起于唐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闽王王审知(862—925)的嫔妃黄厥系惠安人,因得闽王宠爱而被特许按宫殿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后来,“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大厝由此成为当地民居争相仿效的样式,并逐渐流传四方。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把中原宫殿建筑技艺带入民间,使宫殿式“皇宫起”的民居建筑进一步发展。这种宫殿式大厝有单护厝、双护厝、四护厝等类型和三开间、五开间等样式,为横向扩展布局,……[详细]

全部南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