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 > 河津

河津干板腔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津干板腔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津干板腔俗称撂干嘴,是流传于河津市樊村镇、僧楼镇一带的新兴曲艺种类,因演唱时无伴奏,全凭演员一张巧嘴干说而得名。撂干嘴原本是民众上山取炭、砍樵时自编自唱的口头创作,后来渐渐引入“社火”表演,最终登上舞台,1964年晋南文艺汇演中被正式命名为“河津干板腔”。

河津干板腔表演时无须伴奏,但听起来却有板有眼,快慢有致,抑扬顿挫,强弱分明。句式一般为七字句,节奏为四三,方言入韵,要求上下句同韵,即上平下亦平,上仄下亦仄,且韵脚还须同一声调,在平声韵中要区别阴平、阳和,在仄声韵中,要区别上、去、入,不同声调一定不能相押。表演形式有单口干板腔、群口干板腔两种,演唱内容不固定,随编随演,即兴发挥,可以表彰好人好事、开业庆典、上梁过寿、结婚典礼等欢快的内容,也可以揭露坏人坏事,讽刺黑暗面。传统段子有《转柬》、《走满月》、《熬活》、《小女婿》等,比较出名的表演者有史进生、史二窝、王蛮蛮、杨玉林、董朝元、马秀海、李法元、王合立等。

河津干板腔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无乐器伴奏,随编随演,用韵灵活,从清中后期到今天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必不可少的说唱表演节目,具有重要的艺术文化研究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长子钢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