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周至县

周至唢呐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至唢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唢呐单吹,双吹,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丝弦,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

周至唢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被流放周至勒马时,自解烦恼,将自己所戴的帽芯子盔上的铜管与房顶棚上的芦管结合在一起,做成唢呐吹奏音乐,并因此被皇帝特赦,留下周至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成为周至唢呐的源头。因而勒马村吹唢呐之风代代流传、经久不衰。现在,周至唢呐主要分布在终南、辛家寨、侯家村、青化、竹峪、广济、翠峰等地。这其中,青化镇竹峪沟的唢呐,自清代相传,村民祖辈以演艺唢呐为生,一代一代用《宫车谱》相传,现已有13代传人。目前,参与红白喜事吹奏、开业典礼吹奏的唢呐共有13人左右。

周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它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嫁、丧、葬、礼、乐、典、祭等仪式伴奏。特技表演有顶砖、挂壶、坠凳、口鼻同吹、喷火、哑巴戏等十多种吹法,堪称一绝。周至唢呐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实用性的特点。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乐曲的“戴帽”“穿靴”上。“戴帽”是指乐曲一开始先奏几小节后,才入正曲。其作用不仅为了统一音高与音速度,还有提示作用。“穿靴”指乐曲结束后,再奏一段速度较快的乐曲,虽与所奏乐曲要求不完全一致,但能形成高潮,适应观众欣赏情趣的需要。经常演奏的曲目有六七十首,有曲谱记录的则有二百余首,大型曲目主要有《三难女》《刮地风》《雁落沙滩》《水龙吟》《赏宫花》《飘雪花》《单双放牛》等。

2014年,《周至唢呐》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周至唢呐》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豆村大蜡制作技艺及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