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天宁区民俗文化

天宁区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焦溪古镇所在的舜过山,因大舜过化、季子躬耕、魏璞钓隐而拥有深厚的圣贤传统,流传着很多民间传说,其中的焦丙(又称焦先生)妇儒皆知。焦丙事迹有明清两朝的大量文献记载,最早是弘治朝苏州人王锜《寓圃杂记》卷七“江阴奇事”,足以佐证“焦丙辞荣”是盛传天下的佳话。明清两朝的江阴县志和常州、武进的地方志,均把焦丙作为隐逸高士记载歌颂。《道光武进阳湖合志》则进一步记载焦丙从南京挂冠逃归后,隐居在舜过山的故事。以上……[详细]
  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朱氏伤骨疗法自上世纪初年源起,至今已存续百年。其始传者朱普生原籍江阴璜土,十六岁师从伤骨名医赵和鸣,二十四岁开始独立行医并潜心对其疗法进行改良,多有断筋、折骨、脱位者,经他治疗一一恢复如初,其中包括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和小阿荆、周云亮、荆剑鹏等京剧泰斗、名家。尤为民国十九年朱普生举家迁至常州……[详细]
  郑陆毛靴筒制作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常武地区民间即普遍使用芦花和稻草为材料,精心编扎成各种样式的鞋子,形似靴筒,被称为“毛靴筒”。旧时,穷人家买不起在冬天穿的布质棉鞋,一到秋天,便用随处可取的芦花和稻草编扎鞋靴。毛靴筒一般分为尖头靴和圆头靴两种,尖头靴是给旧社会裹脚的女人穿的,渐渐已经找不到这样的用户了。圆头靴则适合大众男女穿用,因……[详细]
  江南古建筑营造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地区江南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遗址至今保存完好的春秋淹城。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在家乡常州建造了大量皇家宅邸和寺院,如位于孟河镇的九龙禅寺和东岳庙,常州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等古建筑,被称“齐梁故里”。此外,两帝还在中国南方地区兴建了大量寺庙,唐朝大诗人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详细]
  东坡红友酒酿制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东坡红友酒,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在常州寓居时创始,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古籍记载,苏东坡好酒,当年在常州期间,将本地民间的米酒酿造技艺加以改进,起名为“红友酒”。时值学者杨时讲学于常州龟山书院,苏东坡以为知己,常与他一些醉酒当歌,友至深处,便以《东坡酒经》红友酒制作秘方赠传于杨时。杨时的后人为了纪念两位先贤的交往,特……[详细]
  焦店扣肉烧制技艺,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焦溪俗名焦店,焦店扣肉中的“焦店”二字也由此而来,形成于清末民初。焦店扣肉的主料取于当地产的二花脸猪。二花脸猪(此猪因额上两条大皱纹如“二”字而得名)由大花脸(此猪头因脸型似京剧脸谱中的大花脸而得名)猪种杂交优化而来。1954年,中国养猪科学家张照到武进焦溪等地考察,正式命名焦溪黑猪为“二花脸”。2000年,二花脸猪被农……[详细]
  常州虎头鞋制作技艺,,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常州虎头鞋制作已有千年历史,因鞋头呈虎头模样而得名。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具备的这些特性,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借物祈福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崇尚的对象。钟楼、溧阳、天宁等许多地区的妇女或出于爱好、或出于经营,也有作为慈善捐赠的,现今仍传承着虎头鞋的制作技……[详细]
  常州掐丝工艺画,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常州掐丝珐琅画是存续于常武地区的一种传统美术,由武进横林镇黄氏家族始创于清咸丰9年(1859年)。清末民初,黄氏家族传人的掐丝珐琅画曾多次漂洋过海,参加欧洲艺博会和亚洲工艺美术博览会。掐丝珐琅画在制作中,既采用了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又汲取了景泰蓝制作的镶嵌工艺要素。即以金属铜丝和冷釉料为主要原料。在一整套的制作工艺、技艺……[详细]
  常州宣卷,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常州是中国宝卷的起源地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宝卷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唐宋,初称“俗讲”。元末明初,定为“宝卷”之名,宣卷是“宣讲宝卷”之意。常州府地的宣卷活动和大批的民间宗教宝卷,延续、发展至清道光、咸丰年间,进入了一个兴盛期。刊印宝卷、编撰宝卷、宣演宝卷活动如火如荼。一批独具常州地区特色的宝卷,如《还珠宝卷》《……[详细]
  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常州朱普生骨伤科疗法常州朱氏伤骨疗法自上世纪初年源起,至今已存续百年。其始传者朱普生原籍江阴璜土,十六岁师从伤骨名医赵和鸣,二十四岁开始独立行医并潜心对其疗法进行改良,多有断筋、折骨、脱位者,经他治疗一一恢复如初,其中包括马连良、周信芳、盖叫天和小阿荆、周云亮、荆剑鹏等京剧泰斗、名家。尤为民国十九年朱普生举家迁至常州……[详细]
  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以常州为属地的能工巧匠们,传承自明代中叶由江南地区兴起、自清晚从苏州和上海流入常州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进化的一种手工技艺。其内容主要是用紫檀木、酸枝木、枸梓木、花梨木等(俗称红木)材料,制作带有我国明代风格式样的古典系列硬木家具。一百多年来,此传统技艺在常州的遥观、马杭、牛塘、湖塘等地域广为流传和存续。常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在苏州明式家具制作的基础上弘扬传统,融入本土风格,经……[详细]
  始创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常州龙泉印泥,与杭州西泠印泥、福建漳州八宝印泥鼎足而立,历史上被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龙泉印泥最初为常州秀才刘文高所创制,对药材极为熟悉的他,曾用了两年时间改善印泥的制作,并为其取名龙泉印泥。刘文高及其后人制作龙泉印泥的璟昌印社,就坐落在江南名城常州千年古街篦箕巷。当年乾隆二下江南时,来到当时还被唤作“璟玉堂”的璟昌印社,对龙泉印泥一试则喜,受到青睐。自此,……[详细]
  常州江南八宝菜粥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传承而来的。“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常州民间素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早在三千年前,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猎取的禽兽和生产的谷类举行“腊祭”,祈福消灾。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将释迦摩尼的成道日腊月初八和“腊祭”联在一起,“聚万物而索飨”,吃腊八粥以纪念佛祖修苦行之果。旧时,常州天宁寺总会乐善好施,素有“铜锅煮粥,普济众民”的腊八习俗。至明代,朱……[详细]
  常州评话,又称常州大书,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常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曲艺品种,和苏州评话、南京评话、扬州评话等乡土评话一样,在艺术上一脉相承。据考,常州评话始于宋代中期,在生成、延续、传承的过程中,逐步与常州百姓的风土人情、方言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常州鲜明地域特征的艺术表演手法和风格。清末民初,常州评话处于一个全盛时期。当时,常州城乡各地茶馆林立,这些茶馆大都有常州评话的演出,如东门桥堍的悦和茶馆、南门……[详细]
  作为常州著名的传统美食,豆炙饼以其香酥可口、老少皆宜的独特风味深受民众的喜爱,使得它数百年来一直在常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名扬江南的素食佳品。豆炙饼分为大豆炙饼和小豆炙饼两种,大的形如银元,小的则如铜钱大小。在发展中,大豆炙饼后经常州西瀛里西园菜馆厨师加入多种作料发展成为“金钱饼”。据考,金钱饼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常州地方特色产品,历史悠久,一直作为民间祭祀用菜,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由于它是一种香酥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