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高邮市民俗文化

高邮市十大民俗文化

高邮民歌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经典代表作:数鸭蛋、高邮西北乡、送夫参军、我的家乡在高邮高邮民歌共在上海世博会、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957年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春节联欢晚会、央视七套第二届形象歌曲音乐电视展播(荣获城市类最佳城市歌曲奖)、中国江海文化艺术展示周、京杭大运河(江苏)文艺艺术节、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2012央视《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系列节目……[详细]
界首茶干制作技艺
  高邮界首茶干是江苏省高邮地区界首镇的一道传统小吃,陈西楼五香茶干,呈扁圆形,色泽酱红,肉细嫩黄,颇似鸡脯。清香可口,味美香醇,2014年界首茶干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高邮界首镇,闻到岸上香味扑鼻,叫差役查询,原来是煮五香茶干的香味,乾隆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界首茶干便列为贡品,名扬四方。清代界首茶干作为贡品,1911年、1927年参加西湖博览会连连金奖。相传乾隆皇帝曾为其题写了“界首茶干”的牌匾,上面有乾隆的落款和印章,界首有老人回忆曾见过牌匾,当时存于界首供销社。惜乎因“文革”中“破四旧”,牌匾下落不明。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来扬州,就用了陈西楼的精制茶干招待法国总统希拉克呢。朱镕基与夫人劳安来高邮的时候,中餐冷盘中也有陈西楼茶干,吃完之后还破例又要了一盘。制作……[详细]
  卸甲民谣,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卸甲民谣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俗曲。五千年前,周邶墩人在卸甲境内渔猎、种植水稻、驯养家畜,创造了远古文明,卸甲民谣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随着历史的推进、居民社会生活的拓展,卸甲民谣的内容不断增加,品位不断提升。卸甲民谣中,不少采用“间白”、“对唱”以及“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显得活泼灵巧,风趣俏皮,加之变化音、装饰音和衬腔衬字的巧妙安排,听起来旋律优美,情韵十足。卸甲民谣融合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包容了水乡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生活习惯与家庭伦理等内容,具有民族文化和民俗研究价值,它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珍贵资料。……[详细]
  “高邮八景”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高邮八景是指高邮的八处风景,各有传说。“神山爽气”在天山镇神居山,此处历来有仙人下棋与亘公炼丹传说;“文游古迹”在文游台,北宋时苏东坡路经高邮,与孙觉、秦观、王巩等聚会于此;“鹿女丹泉”在南石桥,此地旧有优钵罗庵,相传白鹿在此生下鹿女,后驾鹤升天;“甓社珠光”谓高邮湖上曾有明珠,出没湖中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见之;“露筋晓月”在今江都露筋乡,传有烈女与嫂行经高邮郭外,天暮暑雨,蚊虫甚厉,嫂投宿于农舍,女坚不就,竟为蚊吮死舍外,筋露而死;“珠湖雪浪”指高邮湖波涛,犹如堆雪;“邗沟烟柳”谓炀帝龙舟锦帆下江南故事;“耿庙神灯”说宋代通判耿德裕,弃官后隐于高邮,平日吃斋礼佛,禅座前灯明彻夜,成为行船湖上的渔人夜半的灯塔。这些故事生动……[详细]
  江苏省菱塘回回习俗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从给婴儿取经名以示入教,到归真后白布裹身出殡土葬;从沐浴洒扫焚香到定时礼拜;从食物洁净到以食用性善动物;从房顶及门窗形态到室内布置,都凸显了菱塘回民独特的道德伦理观、科学卫生观和艺术审美观,也凸显了“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至清至真”的文化内涵。割礼与服饰等习俗放手、春节元宵等节庆随汉,表现了它的变通鲜活性。它承载着穆斯林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圣纪节、开斋节、古尔邦节是其组成部分,也是修习传播它的载体。……[详细]
  高邮咸鸭蛋腌制历史悠久,选料严格,工艺独特。北宋词人秦观曾以家乡咸鸭蛋馈赠恩师苏轼。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菜单·小菜单》“腌蛋”条载:“腌蛋以高邮为佳”。高邮咸鸭蛋传统腌制法,分泥基腌制与料液腌制两种,以泥基腌制为佳。其主要工艺程序为:配泥基(或料液);滚泥(将鲜蛋入泥);滚灰(入灰烬翻滚);浸蛋(用缸、桶、坛等容器);出缸(或出桶、坛子)。其中“滚泥”、“滚灰”是其特色,“配置泥基”、“配置料液”是其重点。高邮咸鸭蛋的传统腌制法,在技艺传承上,古以社会传承(口耳相传)为主,今以师徒传承(企业内部师徒间言传身教)为主。高邮咸鸭蛋的蛋白“鲜、细、嫩”,蛋黄“松、沙、油”。……[详细]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它以高、难、险见长。民国时期,瓦工仇万帮(仇三辣子)踩得一丈二尺高跷,仇家踩跷高手有六七位,一时号称“仇家高跷”。至今坊间流传“仇三辣子踩高跷要休息就坐屋檐梢”、“临泽的高跷沙沟的灯”等俗语。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临泽高跷属于文跷,以表演神话、古代戏曲为主要内容,走“跷戏结合”的路子,重扮相与扭逗,不以竞技取胜。寓教于乐,文化加载能力强。2010年,曾参加首都“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表演,获得优秀节目奖。……[详细]
  董糖制作技艺(秦邮董糖制作技艺)秦邮董糖由明代永乐年间进士董璘(高邮人)为孝敬慈母精心研制而成,传承至今已有550多年。乾隆刊本《高邮州志》在“贷属·董糖”条下注有“以董姓所置(制)得名”。清朝末期高邮诗人韦伯森的《秦邮竹枝词》曰“一包甘美个中藏,说好人多买董糖。除却秦邮别乌有,亲朋馈问每承筐”。秦邮董糖的原料依托高邮的水土条件而产出,产品源于儒林名士的慈心美德而研制,工艺完全得益于创始人的悟性,并凭借历代作坊主和工厂技术人员的优化而精纯,名声借助其酥松柔绵、清香甘甜的独特品位而风靡,曾经在南洋劝业会、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和西湖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载誉归来。它配料独到,大麦芽、饴糖、炒面、麻仁加工等技术要求极高,糖芯配置比例秘不示人,属于颇为特别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邮董糖的工艺流程复杂而精细……[详细]

全部高邮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