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十大民俗文化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色。因交通闭塞等历史原因,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基本相……[详细]
淮盐制作技艺
  晒盐技艺(淮盐制作技艺),江苏省连云港市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盐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海水煮盐的历史差不多延续了三千多年。明朝末年,淮北海盐生产开始逐步向海水滩晒制盐技术过渡。淮盐生产,起源于春秋,发展于汉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已有4000余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余年。而关于淮盐的称法,是古人以淮河为界,对淮南、淮北地区所产海盐的统称。到了清朝中叶,淮南成为淮北海盐的销售区,故后来人们所称之“淮盐”,实指淮北盐区晒制的大粒盐,晶莹剔透、咸味十足,其品质上乘,推为中国海盐之冠。淮北盐场人总结出淮盐生产“五十六字诀”——塑布毡盖、常年结晶、做盐池板、长活茬盐、清卤飘花、加卤串联、卤深三十、环境文明、斩头去尾、抓好中段、薄卤……[详细]
海州面塑
  面塑(海州面塑)(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提起面塑,很多人都会想到山西的面食。然而,自唐宋年间开始,港城地区的面塑已经成熟,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制作工艺水平以及受欢迎程度。清道光年间山东荷泽有一名叫宋立川的海州面塑师傅,是当时有名的海州面塑手工艺人,后来师传于徒弟赵同友。赵同友在其师傅传授的技法上钻研创新,创立了赵氏海州面塑。后赵氏搬入海州地区居住繁衔,赵氏海州面塑代代家传,传承至弟子赵国梅已经是第六代。赵国梅直坚持海州面塑手法的研究和创新,不仅继承了祖辈的海州面塑制作工艺,一改过去海州面塑手法的单一性,创造了一些新式手法去制作海州面塑,将作品融入了很多绘画方面的艺术元素,在海州面塑的技法上加以现代的理解。使作品的效果达到了一种非常理想化的……[详细]
白虎山庙会
  白虎山庙会,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是一座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古城,古海州地区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内或附近举行的庙会很多,其中尤以海州白虎山庙会较为著名。白虎山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早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海州城西南白虎山脚下的“碧霞宫”(现更名为碧霞寺)举办“浴佛节”敬香活动演化而来,庙会也因此得名。白虎山庙会在数百年时间里,历经由祭祀而庙市,后渐成文商并举的民俗活动演变过程,历史上的白虎山庙会,开始仅限于碧霞寺周围,贸易方式只是与敬香活动有关的物品;后逐渐扩大至城内的东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幸福路、新建路等区域,在为香客提供商品的同时,庙会也成为各路商贾买卖、文人献艺、百姓物资交流的大市场。四月初八正会当天,逛庙会的人数最多可达十多……[详细]
海头年俗
  海头年俗,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湾渔民年俗是传统节日习俗和渔民习俗的综合性习俗,主要流布于海州湾沿海地区,特别是连云港沿海一带。其主要内容是民间新年习俗,渔民祭祀习俗和春节期间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海州湾位于我国沿海中部,是我国六大渔场之一,自秦汉时期就是渔业生产的集聚地。周边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地方民间习俗。海州湾畔的赣榆与秦山岛隔海相望。相传秦始皇东巡,曾鞭石修路,造出了秦山神路。徐福东渡日本不归,当地先民为了祭祀他,形成了每年十二月祭拜的习俗,并延续至今。我国年俗起源于何时很难具体考证,但年俗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渐时的发展过程,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年俗一段时间中断了,但是,一些基本内容已经在民间根深蒂固,不宜改变,并逐步被保留下来,……[详细]
戴晓觉膏药制作技艺
  戴晓觉膏药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影响广泛,享有盛名。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浦东办事处龙苑社区,后辐射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等周边县区。据《海州乡土文化》记载:民间著名中医丁儒奎老先生,独创黑膏药制作技艺,治疗皮肤病类疾患疗效显著,后收海州医师戴士柱为徒,传授膏药技艺。又据《连云港市卫生志》记载:明末清初,戴士柱在海州经营药店,拜丁奎儒为师后,学得黑膏药制作技艺及诊治秘方,凭借着自己平时自学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多年搜集的各类民间偏方,潜心钻研膏药制作技艺,创立了戴氏膏药制作技艺。戴晓觉膏药对诊治疑难杂症和常见皮肤疾患疗效较好,百年戴氏膏药享有盛名。因为戴晓觉膏药治疗“大鼓腮”、疔、疖、痈、丹毒、老鼠疮、对口疮、搭背疮、无名肿毒等皮肤类疾患时,具有简便、经济、见效快、无副作用等优点,既不影响人们劳……[详细]
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
  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辣黄酒是中原黄酒中的古老品种与典型代表。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山民、渔民、盐民环山群居,使得海州辣黄酒十分畅销,并逐步流传至苏北乃至全国。海州辣黄酒口味醇和、爽口,属于中性,主要工艺流程有:精选糯米—浸透—蒸煮—冲凉—入缸—加笨曲—发酵—封缸发酵—压榨—取备清液—蒸煮消毒—装坛—储存堆放—二次发酵(加入辛辣作物萃取物)等30多道工序。它采用侯家祖传的“笨曲发酵法”酿制而成。这种“手工老法技艺”酿造讲究,既遵从中国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海州辣黄酒酿制技艺非常独特。其酒曲采用云台山天然辣蓼草等10多种天然中草药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精制而成。酿酒的原料、山泉水和酿制温度都非常讲究。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详细]
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制作工艺是我国陶器制作中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它流传于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州区等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1959年在海州区锦屏镇二涧村遗址出土的“黄褐式夹砂陶器”,专家考证为该市发现最早的黑陶制品,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黑陶制作有严密的技艺流程,首先它选用土质非常严格,要求海水把大海中的粘土席卷到岸边,被山涧巨石拦截下来,年深月久而形成在地层中的一种特殊粘土层。它的制坯、成胎、平雕、浮雕、压光、模光等项工艺流程全凭手工操作,而且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它的烧窑工艺,不但要有“识火候”的熟练技术控制温度和薰闷,而连烧窑的木材都选用山南向阳的含盐性较高的松木,燃烧后经烟薰才能使黑陶制品达到黑如墨、亮如漆、硬如瓷的境地。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陶瓷制品工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代的明快感……[详细]
软陶制作技艺
  软陶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美术类项目。海州软陶捏塑主要工具:大小不一塑刀、细丝、剪刀、美工刀、擀面机、电烤箱、丙烯颜料、画笔等相关工具。海州软陶与面塑有相通之处,不乏按照面塑手法去展示海州软陶捏塑作品,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创意手工艺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展现地方特色。其中包括:《国色天香》、《福星高照》、《欢天喜地》、《印度女郎》、《马上封候》、《关公》、《功夫熊猫》、《飞天》、《四大天王之一》等百余件- 肖像人物作品。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代欲望,它多变的特性,立刻又成为启发创造思考、培养文化气质的教材。软陶表面纹饰结构较粗疏,有绳纹、波纹、格纹、圈纹和编织纹等。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自己动手)族的最……[详细]
海州湾白酒酿造技艺
  海州湾白酒酿造技艺(扩展),连云港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湾白酒起源于北宋年间,盛于明清,源远流长。本品源自水谷清华,香气幽雅,醇厚谐调,绵甜爽净,回味悠长,风格典雅独特,酒体丰满完美,自古浓香独秀,风华绝世,不可易地仿制,诚为大自然馈赠的珍品。海州湾酒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自然酿酒微生物体系,采用“混烧老五甑法”生产工艺,泥窖固态发酵、续糟醅(馇)配料、混蒸混烧,与香气大、窖香浓郁突出且浓中带陈的川派酒不同,以口味醇、绵甜、净、爽为显著特点,是名扬天下的江淮派(苏、鲁、皖、豫)浓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自古名人赞誉多。清代著名诗人,戏剧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慕名而来,亲自探究海州湾酒酿造技艺,写下“汤沟传奇水土,美酒绝世风华”之名句,自此,海州湾酒更加……[详细]

全部海州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