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区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大刀面烹制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据民间口传,板浦大刀面至少已经有160多年历史,且有黄(秀文)、夏(庆生)、杨(炳成)三家,吃不开鼎足之势。当时,黄家大刀面第一代传人黄兴余在普通面条制作的基础上,自创了板浦大刀面,其工艺特别、口感劲道、清爽嫩滑,在四乡八镇闻名遐迩。大刀面,又叫跳切面,纯手工创作,其工艺也十分独特。大刀面主料十分讲究,须选用上等面粉。先称适……[详细]
  海州辣黄酒酿造技艺,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海州辣黄酒是中原黄酒中的古老品种与典型代表。它的产地古海州渔盐富饶,山民、渔民、盐民环山群居,使得海州辣黄酒十分畅销,并逐步流传至苏北乃至全国。海州辣黄酒口味醇和、爽口,属于中性,主要工艺流程有:精选糯米—浸透—蒸煮—冲凉—入缸—加笨曲—发酵—封缸发酵—压榨—取备清液—蒸煮消毒—装坛—储存堆放—二次发酵(加入辛辣作物萃取……[详细]
  峨眉十二庄,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峨嵋十二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传统运动- ,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的一些县城和乡镇,如赣榆县、灌云县。在连云港已经传承至第九代。峨嵋十二庄起源于南宋末年,由白云法师创立,至今已800余年。清末时,果善法师偶得白云门人授艺,传为第二代掌门,因其- 独特,在当时名噪一时。民国初年,永严法师继承衣钵,将峨嵋内功发……[详细]
  秧歌,连云港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秧歌舞,又称扭秧歌,由于采用日常农民插秧的十字步,所以称为秧歌舞,是一种在民俗节庆活动中表演的集体性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及其周边县区,如海州、东海县、赣榆区等地。秧歌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它起源于农民的耕作,是农民在插秧时节的歌舞。初形成于唐代,因流传地区不同,又有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详细]
  海头年俗,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湾渔民年俗是传统节日习俗和渔民习俗的综合性习俗,主要流布于海州湾沿海地区,特别是连云港沿海一带。其主要内容是民间新年习俗,渔民祭祀习俗和春节期间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海州湾位于我国沿海中部,是我国六大渔场之一,自秦汉时期就是渔业生产的集聚地。周边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地方民间习俗。海州湾畔的赣榆与秦山岛隔海相望。……[详细]
  李记明章卤货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李记明章卤货制作工艺是由原李氏先祖李开业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前后创立的,至今也有120多年,在连云港市地区享誉多年。后经第二代传人名厨李佃春精心研制与完善,于清朝末年研制定型而成。李记明章卤货制作过程中,选料讲究,辅料配方特殊,使产品在营养、美味的同时,更增加了保健功能。20世纪90年代后,传承至第五代传……[详细]
  古安梨生产习俗,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的古安梨栽培历史悠久。富含多种维生素,堪称果中之王。在清末民初时期土生梨种就进入人工栽培,“所栽梨树块块成行,果实累累,四方闻名”。近年来通过推广使用双层套袋技术和生化农药管理,大大提高了古安梨果质量,增强了果实硬度和耐贮力;农药残留度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02MG/KG标准,使古安梨外表更加美观,完全达国际无公害绿色标准。……[详细]
  李氏面瘫膏药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在清末李子良(李家驹的祖父)在海州城内中药铺做伙计,学习制作膏药方法,经过多年实践与试验,形成了面瘫膏药秘方,并在海属地区乡村行医,行医时有一刻有“济生堂”木制牌匾,牌匾上内容为行医之道。李子良年老时,将秘方传给儿子李传鼎,后传给李家驹,目前面瘫膏药在治疗面瘫效果上享誉苏北鲁南。……[详细]
  吹糖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武氏糖塑创始人武同柱,祖籍南城人,后举家迁至古镇板浦定居,他生于1876年,卒于1935年,一生以吹糖人为生。作为第二代传人武可成1934年生于板浦镇,自幼师承其父武同柱,也以吹糖人为业,吹塑技艺深得其父直传。他在父亲的亲自指点下,学会了熬糖点为,控温和设制糖塑作品等一系工艺流程,如在熬糖方面,对火侯的大小、温度高低及色彩的……[详细]
  插酥小脆饼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陆安顺是个有着23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名店。早在清乾隆中叶(公元1770年左右),祖籍苏洲门的陆安顺为避“白莲教”之乱,举家北上未到淮北盐都板浦,开张了“陆安顺”面食店,主要制作和销售“插酥小脆饼”。陆家面食手艺世代祖传,不断发扬光大,在古镇板浦享受盛誉。到了近代,陆安顺的第九世、第十世传人陆开友、陆井国,更是心灵……[详细]
  凉粉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距今约数百年历史。清末民初,板浦凉粉已成为同类中的王牌,名气“香亮”。今天,海属地区当以板浦凉粉最好。板浦凉粉以其形体光滑、富有弹性,爽而不腻而成为周边地区凉粉中的上品,受到人们喜爱。在海、赣、沭、灌的街头小吃摊上,凉粉是常见之物。板浦凉粉有绿豆粉、豌豆粉、小豆粉三种,选用无虫无霉衣的好豆子,过去都是用深井淡水浸泡,经过磨……[详细]
  板浦香肠制作工艺,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板浦香肠创制于清道光年间,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现第四代传人黄友沛在总结先辈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制作更加讲究。首先在选料上严格把关,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按一定的肥瘦比例,切成小块腌制,然后灌入洁净肠衣,扎口晾干。其味清香满室,蒸煮后更是香气四溢。口感独特,越嚼越香,回味无穷。二OO四年,黄友沛投资100万元在……[详细]
  海州拓片技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拓片是保存文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拓本留下珍贵的石刻史料,碑帖给书法艺术以研习摹本。碑碣石刻拓印工作,就是将碑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刷、墨打拓,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所以,碑拓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典藏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拓碑对天气、温度、湿度要求很高,天热了不……[详细]
  海州舞龙(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海州民间舞龙活动源远流长。据考证始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左右,海州就有舞龙习俗,在重大节日举办规模较大的喜庆活动,组织民间艺人举办舞龙表演。经过数百年以来历代传承艺人的不断创新,古城舞龙活动日臻完美而充满独特魅力。建国后,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及大的喜庆活动,民间艺人都自发组织举办龙灯晚会。舞龙队伍包括……[详细]
  白虎山庙会,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是一座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古城,古海州地区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寺庙内或附近举行的庙会很多,其中尤以海州白虎山庙会较为著名。白虎山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由早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海州城西南白虎山脚下的“碧霞宫”(现更名为碧霞寺)举办“浴佛节”敬香活动演化而来,庙会也因此得名。白虎山庙会在数百年时间里,历经由祭祀而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