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民俗文化

梓潼县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文昌神话、传说、故事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由人成神,又由地方小神演变为全国性的道教大神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梓潼神到文昌神的整合过程,不少的文人士子乃至民间百姓,以张亚子扶鸾降笔和示梦等方式,制造出一大批经诰著述及民间传说,将张亚子不断神话。随着张亚子影响地不断扩大,人们对文昌信仰的不断深入,大量关于文昌身世、文昌救死扶伤、行善积德的神话、传说、故事由此产生。因为道教的推崇,统治者的不断加封,文……[详细]
  青岭狮灯在梓潼县青岭村一带(仇家坝),许多仇氏族人都能表演。起源时间不详,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是梓潼文昌镇老百姓的自娱性舞蹈。也是本县流传最广的民间文艺活动。特别1923年经智光法师改进后,一直是本县大型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内容,年年春节都有青岭狮灯舞活跃在城镇和乡村。受年龄、经费等因素制约和影响,青岭狮灯的表演机会和水平一年不如一年。但现在成立了青岭狮灯协会。青岭狮灯协会会长仇龙祥还经常到宏仁……[详细]
  石牛火龙是梓潼县石牛镇一带多年的传统文化剧目,也是梓潼本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它以自娱自乐为主,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火龙一般是一条,但石牛火龙是两条。表演时由元宝在前面引路,有的地方为了增添热闹气氛又将它增为三条。每条龙分九节,九个人耍龙,每个人手执一根绑在龙肚下约四尺长的竹竿。跑龙头者一声呼哨,九个人一起奔跑。竹竿在手里上下左右盘旋,由于配合默契,看去仿佛龙在空中腾云驾雾,跑法有“开四门”、……[详细]
  高跷狮灯就是踩着高跷耍狮子,离地面约40厘米。黎雅高跷狮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当时,该镇白沙村5社的孙先能三兄弟受高跷的启发,于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有了黎雅高跷狮灯。孙氏三兄弟本来会耍地狮子,曾师从孙传道、刘云生等人。高跷狮灯产生之初,并不是所有角色全都踩高跷,只有笑和尚踩。因其新颖,很受群众喜爱。八十年代初,舞狮人也由在地上跳变为踩着高跷跳。到最后,又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所有的表演人员都踩……[详细]
  被单戏又称指戏木偶、手掌木偶或单人木偶戏。因用一张形同被单的布围住位于桌子四角的四根竹杆搭成木偶戏台,演员用食指顶住内空木偶头像,姆子、中指分别伸入木偶衣袖表演木偶动作而得名。而最具特色的,是演奏者可以一人打击全套川剧锣再加拉胡琴、吹唢呐伴奏,堪称梓潼一绝。成为梓潼传统文化剧目难得一见的历史瑰宝。被单戏演唱者一人,扁担担着一只装木偶的木箱和一个能折叠的小舞台。演出时,用扁担撑开小舞台放在一张桌子上……[详细]
  道情是以说唱为主的流行于梓潼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地方称“渔鼓”,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内容有道教神仙、劝世文、现实题材等,以教化为主。道情,最早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道情可能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韩湘子手中的法宝,正是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道情的伴奏乐器,直到现在。道情多为单口说唱,明清以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各地道情不下几十种,大多以流行的地区命……[详细]
  评书艺术,历史悠久,为四川曲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书路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清棚”和“雷棚”两大派。清棚派,谈吐儒雅,注重文采,轻言细语,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雷棚派讲究摹拟物象,锋芒毕露,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讲评书技艺娴熟,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流畅、清晰,并注重神情与身体形态与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相贴切。讲到精采处,只见评书艺人眉飞色舞,紧张处悬念重重,有时即兴发挥,信手拈来,便成为妙语华章,常……[详细]
  独角木偶,是用一布围先将自己围起来,占地不过几个平方米。然后将川锣挂起,大钵绑在两个膝盖,左脚再套一付苏铰,马锣、小锣摆在面前小桌上,右手执锤打锣和其他需要打的响器,左手操纵木偶(木偶就挂在布围的左右方),然后先打一遍“闹台”锣鼓,便开始演出,一般演出大约两个小时左右。独角木偶演出形式,在绵阳市乃至全国尚属罕见。因为在演出过程中,一人既要唱,手上、脚上还要打川剧锣鼓,同时根据剧情需要还要操纵木偶,……[详细]
  梓潼木刻、年画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文昌帝乡绵阳市梓潼县境内及周边县、市、区的一种传统艺术。分布于梓潼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文昌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包括文昌经诰、诗文、戏剧、音乐、医经、建筑、雕塑等。还包括了文昌绘画即:文昌雕板木刻画、壁画、年画梓潼年画线条流动稳健、工丽古朴,画面圆润雅致,设色少但色彩厚重;且颇具节奏感,总体风格简率、质朴。文昌剪纸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二者主要以文昌神话传说及梓潼地方故事……[详细]
  表演时左手握两块竹板,右手握一块竹板,左手两块竹板有节奏地敲击发声,右手竹板则在左手竹板上敲击,打出快慢、急徐,强弱的节奏,边敲边唱,并辅以表情、身段、动作。金钱板唱词多为7字句,每小节最末一句有拖腔。金钱板唱腔系由川剧高腔曲牌“红衲袄”、“富贵花”民间小调、船工号子衍化而来,其音乐成分较为复杂,因艺人对这几种成分掌握的差异,各人唱腔不尽相同。……[详细]
  作泥塑时采用的是先打桩、大型塑像要加钢管、钢筋和铁丝焊接,小的用木桩固定即可。第一道坯子是黄泥加稻草,关键是塑泥要发好,干湿合适;表面要过两道,每道工序是:第一遍用多半河沙少半泥,第二遍过细,用细沙,泥沙里加棉花筋。每道工序要等前一道坯子干透了,再作第二道、第三道。作泥塑所用工具有:十几把各式黄杨木木刀。做木雕活,第一遍毛坯,第二遍初形,第三遍具象,第四遍肖形。要刻得越细越好,打磨越光滑越好,然后……[详细]
  梓潼盛产竹类,农家院落、房前屋后,无不修篁万竿,碧绿遍野。从古至今,竹制品很多,其中尤以金龙场的折席最为有名。清朝初年,一李姓篾匠见当地慈竹资源丰富,且韧性好,耐性强,有拉力,剖出片片薄如纸,划成篾条细如丝,于是专门编席出售,很快传遍四方。他发迹后,慷慨献艺,让更多的人掌握了竹编技艺。随着编织水平的提高,在道光年间,一种更轻柔的篾席——折席问世了。金龙场折席采用一青蔑一黄蔑编织而成,俗称“青黄折席……[详细]
  仇宝祥精通各类菜肴的烹饪,并对梓潼田席进行了大胆改进,形成了以仇家祖传“镶碗”为头菜的田席“十大碗”。“十”数表示吉利和完美的意思,是人们婚丧嫁娶、宾朋筵请的必选菜肴。这“十大碗”是:镶碗、杂烩、清蒸鸡块、糖醋浠卤鱼块、八宝饭、粉蒸肉、咸烧白、肉丁餜、门坎大肉、凉拌粉条等。以上菜肴可根据时令季节进行变换,也可再增加三道炒菜做成“十三花”。为了佐酒,在上“十大碗”之前,要配以6—9道凉碟菜。一般以猪……[详细]
  由于旅游开发、门票价格上涨,庙会一些重要内容消亡,庙会特色大为减弱,所以赶会的人数也相应减少。七曲山大庙文昌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融多种古老艺术、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为一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间习俗,覆盖了川西北地区,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梓潼会、文昌祭祀、文昌迎神会、文昌扫荡、文昌消劫法会、大蜡会、拜香会等,以及各种民间曲艺杂耍、讲圣谕、打道筒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详细]
  文昌祭祀源于梓潼氐人的祖先祭祀,是在文昌信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文昌祭祀包括道教祭祀、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三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程序和礼仪。道教对文昌帝君张亚子推崇备至,有着较为复杂的祭祀科仪。其中,《广成仪制文昌正朝全集》影响最大。祭祀前需设道坛,道坛前供奉“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九天开化七曲文昌宏仁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神位。道坛对面是对坛,供奉“先天御前持心护道三五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