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西秀区民俗文化

西秀区民俗文化介绍

  周官村位于刘官乡北部,由周官、大山、水屯三个自然村组成,有418户,共1820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村寨。周官村有历史优久、传承深远的傩雕技艺,出产的傩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更有一小部分人长年从事傩雕工作,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约有300人左右从事傩雕产品雕刻。……[详细]
  大西桥镇鲍家拳是鲍家屯村民世代相传拳术,它主生于唐朝以前,其历史比著名的“少林拳”还要悠久。据《安徽徽州府志》记载,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护车尉鲍伸隶,镇守长安,将鲍家拳由北方带到安徽歙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鲍家屯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远征贵州,又将鲍家拳由安徽徽州府歙县带到贵州安顺。……[详细]
  安顺唱书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旧州、詹家屯、九溪、吉昌屯、雷屯、郭家屯、张家屯、魏旗屯、丁旗屯、乐平、五里屯等屯堡村寨,尤以西秀区各乡镇屯堡村寨最为密集。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距省会贵阳90公里。处于贵州省中部偏西,总面积约1710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梯级状斜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以高原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早在明王朝调北征南时,于洪武十四……[详细]
  贵州省安顺县西秀区境内的苗族服饰较常见的有四种:一是妇女头戴半月形红木梳,头发绕髻盘于木梳上,外绕银链,上衣两襟交叉相合,下身着长裙,以麻带或锦带系腰,围裙多用蜡染或刺绣镶边;二是妇女绾髻, 青色蜡染镶边布,折成尖顶,服饰多用青黛色,配以各色花边装饰,衣襟有两道白色花边,节庆时花边换用鲜艳的彩色边,上面用绣、染等方法制出各类花鸟图案,下身着百褶裙,裙长过膝,裙脚饰有花边,小腿裹青布带;三是妇女用一……[详细]
  屯堡“抬亭子”又名“抬汪公”,是安顺屯堡村寨为纪念汪公诞辰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明代徽州,随着明代“屯军戍边”移入安顺,在屯堡已经沿袭了600余年。据载,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生于陈后主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汪华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曾为门客,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创业于金陵。公元621年,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义兵四起,李世民与隋死党对峙很难取胜,汪公便领……[详细]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举行,村民还会在建房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