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来凤县民俗文化

来凤县十大民俗文化

土家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源于渝、鄂、湘三省市的酉水河一带。即重庆的酉阳县、湖南的龙山县、湖北的来风县。据考证,最早流行于酉阳县的可大、沙滩、老寨、酉酬、后溪等10多个乡。在那里的摆手舞成为土家人祭祀、节日喜庆娱乐的主要方式,摆手堂成为土家族人的主要文化舞台。摆手:土家语叫做“舍巴日”。意为在摆手时既歌又舞,早在人类的渔猎时代就开始产生,与古代的“巴渝舞”有悠久的渊源关系。商周之际,土家先民之一的巴人,就以军乐歌舞的形式出现在沙场上,参加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行列,成了“土家兵”最早的文工大队。《华阳国志》、《晋书》、《清乐史略》等古书均有记载。相传:在唐明皇当朝时期,安史据疆为王,举旗造反,搞得唐明皇行坐不安,下令调遣酉(水)、辰(河)、巫(水)、武(溪)、沅(水)五溪人峒酋长(土家族部落首领、战将……[详细]
油茶汤制作技艺
  油茶汤制作技艺在来凤县盛行。即以油炸茶叶、加以食盐、葱、蒜、姜、掺水做汤,泡油炸阴米子、阴包谷、团馓、花生米、黄豆、核桃、干豆腐丁等饮用。既是饮料,又是佐餐的汤类,喝来清香满口,回味悠长,提神醒脑。是土家人一日三餐不离的饮食,也是接待贵宾的礼俗,是土家族独特的茶文化。油茶汤制作技艺流传久远,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记载,清代同治年间成书的《来凤县志》、《咸丰县志》、《龙山县志》中也有详细描述。它对于土家人战胜恶劣的生存环境,增进友谊和交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艺术化的风俗和一种风俗化的民族文化。来凤县在土家油茶汤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1991年来凤制作拍摄的《土家油茶汤》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神州风采》栏目中播映,并组团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国际首届茶文化……[详细]
来凤漆筷制作技艺
  来凤漆筷,湖北省来凤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来凤漆筷生产工艺承接了民族漆器文化传统,利用优质木材或楠竹,配以当地的来凤金丝桐油、利川坝漆以及贝壳等材料作为复合盖面物,经多种工序制作而成。其外表光洁晶莹、色泽艳丽,花纹突出,古朴典雅,同时防腐、耐酸、耐碱、耐高温、耐氧化、无污染,具有保健防衰作用;产品既是餐具,又是工艺品,集实用与收藏为一体。2008年05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来凤漆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来凤漆筷技艺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来凤漆筷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来凤漆筷制作工艺精湛,在材质上选用优质楠竹或樟、楠、榉、檀、梨、黄杨、核桃、樱桃、枇杷等珍贵木材,在涂料上,采用本地特产、全国著名的“金丝桐油”、“利……[详细]
来凤打安庆
  打安庆是以唢呐、笛子分别与锣鼓乐配合成一体的民间吹打乐,亦称“打安寝”“打安请”等,在来凤县大河、旧司镇境内广泛流行。凡民间祭祀、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活动中都有表现。安庆音乐流传广泛,不仅娱悦人们身心,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功能。打安庆的主要打击乐是堂鼓、大锣、头钹、二钹、马锣五大件,加上吹管乐唢呐或笛子。安庆曲牌多为单曲体、徵调式,其曲调多由民间小调和高腔山歌旋律发展而来,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流行曲牌有“老安庆”“少安庆”“将军令”“接亲令”“唢呐皮”“长路引”等20多种,曲目丰富多彩,具有欢快热烈、庄重肃穆、悲切优雅等多种音乐表现力。每奏一支唢呐或笛子曲牌,锣鼓乐都为之奏前奏和尾声,有较固定的锣鼓乐句。演奏时,锣鼓乐似一根链带,把一个个唢呐、笛子曲牌串……[详细]
草把龙
  流行于来凤县革勒车乡、三胡乡一带,“龙身”全部用稻草扎成,长约8到10米,以棍托举,轻巧灵活,表现出“龙”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各种形态,极具泥土气息。……[详细]
恩施“牛王节”
  “牛王节”是恩施州苗族传统节日之一,曾在苗族聚居区广泛流行,现在主要流行于来凤酉水流域,在其他地方只有节日遗俗。牛王节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或十八举行,又称“四月八”,其节日活动以酬谢耕牛的祭祀活动为主,兼有其他如上刀梯、民歌对唱等传统文化表演。“牛王节”的传说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一次战斗中,大雨中苗族士兵战败退至一条猛涨的大河边,危急之时一条水牛从河对岸游过来,士兵们拖着牛尾巴转移到河对岸,遂奉水牛为神牛,这一天恰好是农历四月初八,所以以后每年在这天都举行“牛王节”,感谢神牛救命之恩。苗族人举办牛王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感谢耕牛的耕种之恩,在本质上是一个农事祭祀节日。来凤苗族人过“牛王节”时,要让耕牛休息一天,并选出一头水牛披上大红花,然后由土老师(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宗教职业者)主持祭祀仪式,由一……[详细]
土家“哭嫁歌”
  土家“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唱的别离歌。哭嫁,是土家姑娘婚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即姑娘在出嫁前一月或十天半月就开始在1的哭唱,届时,亲邻老少群聚在嫁娘家里,有的聚首哭唱,有的围观,常至深夜方休。直到发亲那天其兄或弟将嫁娘背出自家大门,哭唱方止。“哭嫁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哭代唱,唱中有哭,边哭边编的抒情悲歌;二是以唱代哭或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的抒情放歌。“哭嫁歌”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十姊妹”、“哭陪客”、“哭吃离娘饭”、“哭梳头”、“哭上轿”等六大部分。哭词中,过去大多是表达新娘对封建礼教的不满1以及与亲人离别之情,如今,主要是诉说彼此分离之苦和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等。陪哭者主要是哭些祝贺安慰之词,奉承新娘出嫁能吉祥如意等。“哭嫁歌”的形式一般均为新娘带头哭唱……[详细]
土家赶年
  过年,对土家族、苗族人来说,是最盛大的节日。他们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做“过赶年”。如果农历腊月大就是二十九日过年,腊月小就是二十八日过年。“春来忙田,腊来忙年”这是土家族、苗族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一到腊月,家家户户要杀年猪、打糍粑、磨豆皮、煮甜酒、赶场打年货等等。到了过年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春联,吃团年饭,放爆竹,人人洗澡后换上新衣服。晚上,一家人坐在火坑旁烤大火、守岁,小孩等长辈给压岁钱。零点时打糍粑候,各家又要燃放爆竹,称做“出天行”。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就要带上糍粑、面条、白酒和腊肉或猪踢等东西去亲戚家拜年。一般来说,拜年要在正月十五日之前结束。过赶年的传说(一)明嘉靖年间,湖广土司奉调征讨倭寇,率士兵战于江浙前线。一次,年底的时候,预计倭寇可……[详细]
  地龙灯,俗称“巴地梭”,现流传于恩施州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是酉水流域来凤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2011年5月,地龙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地龙灯在来凤流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150多年。清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之二十八《风俗志》载:(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灯之戏,杂以凤虎麟鱼诸灯,或扮童子,锣鼓争喧,爆花竞放,观者填衢达旦。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地龙灯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据当地老艺人介绍,玩地龙灯来源于“龙生虎养凤遮阴”的传说。地龙灯多在街头、坪坝或住宅的堂屋、院落中进行。表演时由一男子举“元宝”(龙珠)引龙;九人舞地龙,其中一人执龙头,一人背龙尾,7人藏身于宽大的龙衣中游舞。另有一人上套凤头,肩挎凤身……[详细]
  来风旧司乡岩朝门村三棒鼓,属于祖传,历史很悠久。相传岩朝门田氏三棒鼓,近十代在鄂、湘、川、黔边区享有盛名,广为流传,其抛刀绝活精彩绝伦。演唱内容现场发挥,演唱特色,是把有一定重量有锋利的铁器,轮番的抛向空中,其动作惊险而极轻松,具有民间传统技艺传统特色。  在鄂、湘、川、黔边区,人们常常这样称赞旧司岩朝门田氏三棒鼓:旧司三棒鼓,历史很悠久,田氏相传十代有,绝技前人留。手抛刀和棒,耍出新花样,边打边抛又边唱,出口能出章。客往旧司过,进了花鼓窝,队伍庞大人也多,演遍川湘鄂。……[详细]

全部来凤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