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民俗文化

秦淮区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金陵甘凤池武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甘凤池,江苏南京人,清代著名武术家。他少年时师从于张长公,就学于吕元及朝元和尚。后又拜黄百家、一念和尚为师。精内外家拳,善导引之术。人称江南大侠。《清史稿.甘凤池传》记载其自述:“善借其力以制之”。清康熙、雍正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经常游走于南京、常州、镇江、苏州、松江等地以及皖浙一带传授武艺。南京甘凤池少林武术,隶属……[详细]
  史氏八卦掌,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中华武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在中华武功中,史式八卦掌是史式八卦掌中最主要的流派。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将史式八卦掌传入北京,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期初,在武林人士中誉称“贼腿史六”的史计栋,拜师为徒。董海川深感其义,倾艺悉授之。再由史计栋大师汇总自已技艺,归纳总结立之门户为当今的“史式八卦掌”。……[详细]
  相声(张派艺术),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相声江南张派创始人张永熙(1923年-2015年7月16日)原名张宝康,艺名“小张麻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因常与张寿臣、常连安、陶湘九等相声界前辈同台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在观众中逐渐享有声望。张永熙长于“学”,他的学唱涉及面很广,评弹、单弦和各种大鼓都在他的相声中得以再现,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南方观众的喜爱,被誉为相声界的“……[详细]
  江南丝竹,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我国民间丝竹音乐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民间器乐音乐中的一个重要乐种,是我国民间管弦乐器最早的一种合奏形式。因为在演奏时,主要用丝竹管弦乐器,不用大锣大鼓,故名为“丝竹”。民间丝竹音乐,因流传的地区不同,而分为:“江南丝竹音乐”、“杨溪丝竹音乐”和“韩江丝竹音乐”等不同乐种。江南民间丝竹音乐,简称为江南丝竹。因流传在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以……[详细]
  南京吆喝,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吆喝,俗称“叫卖声”,古又称“市声”,是最为质朴原始的广告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描写。宋元时,市声广告进一步发展。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明清两代,市声广告更加活跃。蔡绳格的《一岁货声》收集了大量的叫卖声,成为市声广告的集大成……[详细]
  金陵洪氏眼科医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名闻遐迩的“金陵洪氏中医眼科”是南京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自民国初年起,洪氏中医眼科即开设于城南秦淮河畔的琵琶巷34号,100多年来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得到广大患者的口碑相传。金陵洪氏中医眼科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氏1878年出生于南京中医世家,因当时求医的眼病患者甚多,社会上中医眼科又少,面对此况,时值而立之年的洪立……[详细]
  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术,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金陵“老药工”杨文琪,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周家楼镇的一个中药世家。自清代中叶起,祖上就在周家楼开设“恒德堂中药店”,从事中药材经营、加工、炮制工作,历数代而不衰。1941年,13岁的杨文琪读私塾期满,遂回家跟随父亲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受到中医药世家的最初熏陶。1943年,他遵父亲之嘱,赴泰州“翟泰和中药店”拜……[详细]
  南京铜雕,第三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铜雕,即以铜为材料进行雕刻的工艺。我国的铜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青铜器上的刻画和铭文,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宴射画像杯、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铜器残片、河南辉县赵固出土的战国宴乐射猎纹鉴等青铜器上的纹饰,均为器物铸成后浅刻而成。与此同时,兵器上也出现了刻画的鸟篆文,如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上的刻文等,都是早期的……[详细]
  南京画石,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画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人类的岩画艺术,岩画是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运用写实或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岩石和石头上绘制和凿刻的图画,它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岩画分布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贺兰山是中国岩画较集中地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距今已有3000——10000年历史,近年来据考证在南京汤山溶洞中也发现了南京古代……[详细]
  南京风筝,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项目。风筝古时称“纸鸢”、“纸鹞”,后称“风筝”,为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南京风筝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史载风筝起初是20世纪20年代,夫子庙卖风筝艺人作为军事或运输之用,《南史·侯景传》中有“梁王纸鸢载诏求援”之事。唐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造纸技术的普及,风筝逐渐演变为普通民众的娱乐玩具。明清两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明节前后……[详细]
  南京提线木偶,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中国的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至明代木偶戏已流行于全国各地。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至今已有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木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布袋木偶,即套在手上的,也叫指头木偶;二是杖头木偶,是木偶在上,人在下,用三根棍子来操纵的……[详细]
  沈万三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中国历史上大财主多得很,可绝大多数财主的姓名和他们的万贯家财、成群妻妾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为什么财富万千的大财主反而会转眼消失?因为历史是靠文化来传承的,沈万山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的经历富有传奇性,因而成为民间文化里的一个主角,老南京人把他奉为财神,所以沈万三能够留传至今。志家陈作霖在《东城志略》中写道:“马道街,相传富……[详细]
  桃叶渡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家就住在秦淮河边的乌衣巷。一天,王献之听朋友说,秦淮河北岸的集市上,有人在卖一方桃形的砚台。他听了很感兴趣,带了银两赶去,就把这方砚台买了下来。此砚很有讲究,据说要在三月初三桃花盛开之日,用桃花潭水洗砚更能发墨。上巳节(三月三)到了,这天一大早,王献之带着砚台来到南浦渡旁的桃花……[详细]
  乌衣巷的故事,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李白来到南京游览,看见六朝的宫殿都被夷为废墟,万分感慨,写下了“晋代衣冠成古丘”的诗句,这当然是指东吴、东晋和南朝繁华都已经消失的事情。那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秦淮河畔,曾经有过一条名叫乌衣巷的街巷。这乌衣巷与晋代衣冠一样,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再也没人知道了。可偏偏唐朝又出了位奇才刘禹锡,想象力极为丰富。他凭着诗人灵感,以他渊博的学识……[详细]
  江南贡院的故事,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贡院街是夫子庙贡院大门前的街道,东西贯通,非常热闹,是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夫子庙和贡院这两组建筑,把贡院街的北面全都给占据了。从康熙南巡图中得知,即使是在科举的全盛时期,贡院街就已经是茶馆、酒楼密布的地方了。夫子庙大门的旁边还有酒坊。路上的行人,既有达官贵人,又有城市平民,还有乡下来的挑担扛筐的苦力,足见贡院街自古就是五行八作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