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民俗文化

秦淮区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大报恩寺的传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出了中华门的雨花路东边,明代宏大的大报恩寺及其举世闻名的五彩琉璃塔曾经就坐落在这里。太平天国时期,一声震天动地的0 声,摇撼着整座天京(南京)城。埋在地下的数千斤0 ,把耸入云霄的大报恩寺塔炸得粉碎!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得意地笑了。当时,太平军与围困他们的清军形成对垒之势,太平军认为此塔是军事制高点,炸掉了就少了一个祸害。于是恢宏……[详细]
  绳结,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金陵绳结编结技艺简称“金陵绳结”,其产生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那些天造地设的线形材料,肉草、棕、竹、葛、枝条等,原始人群唾手可得,当他们采集来并拧扭、交叉、用于穿系、捆扎果实和猎物时,最原始的编结就产生了,可以说结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因此,它的发展成为一种交流感情,传递文化,寄予吉祥的装饰物,在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金陵绳结……[详细]
  根雕,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详细]
  烙画,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在《辞海》艺术分册中,烙画又称“烙花”、‘烫花’,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用烧热的铁钎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烙画原是民间手工艺的一个品种,多用于器物(尤其是木器)的实用装饰,指在某种器物上烙以花、鸟、鱼、虫,或以烙的方法复制出人物、山水、走兽。烙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木板烙画、树皮烙画、纸烙画、布烙画、着色烙……[详细]
  夫子庙花鸟鱼虫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自古就有花鸟鱼虫的饲养和交易历史。如城南秦淮河畔的大百花巷、小百花巷、花市大街等地名,都与花市相联系。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冷夏热、四分明的气候特点。该地花鱼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客观上也记录了这里的地理生态与民俗活动状况。明末以后,南郊花神庙为久负盛名的花卉养殖基地。当地就有花……[详细]
  张简斋国医医术,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世居秦淮鞍辔坊的张氏医术一脉传承,发展到张简斋这一代,已形成独特的“国医温病医术”。张简斋温病医术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被尊为“当世医宗”,“南京二张”(张简斋、张栋梁)之首,还被誉为“南张北施”(张简斋、施今墨),可谓冠盖满京华。张简斋祖辈为“新安医派”传人。张氏迁居南京之后,皖、苏、浙一带经常发生瘟疫,张简斋之父张厚之在诊治疫……[详细]
  抖空竹,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空竹是一种民间特有的音响玩具,在我国古称“空筝”,江南地区亦称之为“扯铃”、“嗡”等,流传范围极为广泛。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民间游戏“陀螺”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传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就曾创作有《空竹赋》。《水浒传》中也记述过宋朝时期宋江等人观赏民间艺人表演空竹的情景。可见至少在当时,民间抖空竹活动实际上便已存在了。南京是我……[详细]
  南京白话,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作为本土曲艺的重要门类之一,南京白话就是一种运用南京方言或南京官话(即南京地方的普通话)来逗人取乐的喜剧曲艺形式。它的产生与北方相声传入密不可分,大概可以归结为相声的变异与发展。南京白话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民间艺人原先只是简单地用南京方言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但是在具体题材创作、表现技艺等方面,尚缺乏系统性和风格鲜明的……[详细]
  金陵“老药工”杨文琪,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周家楼镇的一个中药世家。自清代中叶起,祖上就在周家楼开设“恒德堂中药店”,从事中药材经营、加工、炮制工作,历数代而不衰。1941年,13岁的杨文琪读私塾期满,遂回家跟随父亲学习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受到中医药世家的最初熏陶。1943年,他遵父亲之嘱,赴泰州“翟泰和中药店”拜老板、老中医出身的翟邦俊为师,学习各种中草药加工、炮制技艺。他学徒认真,工作……[详细]
  推拿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它是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点和拍等手法,以达到理疗的方法。据南京市中医院院志记载,朱金山从小喜爱武术,14岁就随安徽无为县的一位武术、气功、推拿高手马德友学习,专攻武术、正骨和推拿,并且随师傅悬壶济世。抗日战争其间,朱金山分别参加重庆中国国医学会、忠县国医馆、涪陵中央国医馆。直到1987年朱金山退休,他创立了“朱氏推拿疗法”。“朱氏推拿疗法”是……[详细]
  名闻遐迩的“金陵洪氏中医眼科”是南京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自民国初年起,洪氏中医眼科即开设于城南秦淮河畔的琵琶巷34号,100多年来造福了无数眼疾患者,得到广大患者的口碑相传。金陵洪氏中医眼科由著名中医眼科专家洪立昇创立。洪氏1878年出生于南京中医世家,因当时求医的眼病患者甚多,社会上中医眼科又少,面对此况,时值而立之年的洪立昇遂立志专攻中医眼科。洪氏眼科自此创立。民国时期,他执医于自家私人诊所。……[详细]
  世居秦淮鞍辔坊的张氏医术一脉传承,发展到张简斋这一代,已形成独特的“国医温病医术”。张简斋温病医术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被尊为“当世医宗”,“南京二张”(张简斋、张栋梁)之首,还被誉为“南张北施”(张简斋、施今墨),可谓冠盖满京华。张简斋祖辈为“新安医派”传人。张氏迁居南京之后,皖、苏、浙一带经常发生瘟疫,张简斋之父张厚之在诊治疫病过程中,吸收了明代王肯堂、吴鞠通“温病学派”(杂病、伤寒、瘟疫治疗)……[详细]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它既有故事性,又有音乐性,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史载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方士李少翁曾设帐弄影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晋代干宝《搜神记》里记有此事。另有一说,皮影戏始于隋唐五代年间,是为佛教宣传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宋代的皮影戏比较盛行,京师汴梁(今开封)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在元、明、清三代盛演不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皮影戏在……[详细]
  越剧,是中国戏曲第二大地方剧种。越剧竺派艺术则是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先生所创立。越剧竺派艺术的形成和被公认集中表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竺水招生性淡泊,儒雅大度。唱腔质朴稳健,音色宽厚圆润,清新流畅,刚柔并济,在众多越剧流派中别具一格。在表演上,凝重深沉,儒雅大方,功底扎实,戏路宽广,能生能旦,能文能武。有“冷美人”、“越剧西施”的称号。她善……[详细]
  秦淮(夫子庙)传统风味小吃制作技艺小吃有别于传统“正餐”,原先主要不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聊以充饥的一类食物。南京传统风味小吃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一定品位规格、脍炙人口的食物荟萃统称。它在六朝时就已风靡,经历明清两代有了很大发展。城南夫子庙地区不仅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商贸、民俗中心,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中心。根据史料记载,南京百年老店奇芳阁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早年就以茶点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