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贾汪区民俗文化

贾汪区民俗文化介绍

  贾汪煤矿文化,​​​​​​​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贾汪煤矿文化的发展是随着贾汪煤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清光绪六年(1880年),贾汪地区发现了当地的煤炭资源,村民开始挖土井采煤。光……[详细]
  元宵节(马庄灯俗)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第四批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面灯为特色的马庄民俗灯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马庄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也向游客展现马庄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和面时要加一些盐,这样就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面灯不会塌,还要放油让面灯更加具有光泽。”村民刘彩云从10岁开始就跟长辈学习面灯手艺。她说,面灯是马庄村传统手艺,从面团的发酵到火候的掌控、造型的创作都有自……[详细]
  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贾汪陶土罐烧制技艺是从贾汪的土盆村发展起来的。根据《贾汪志》记载:100多年前,山东滕县张姓老人逃荒来到贾汪,住在离贾汪十多里地的桃花村(因烧制罐盆出名后被人们叫做“土盆村”)。为了生存,他把祖传的烧制陶土罐的技艺和当地的烧制工艺揉和到一起,筑制土窑,利用当地的红粘土,烧制罐子、盆来谋生,烧制技艺流传至今。贾汪陶土罐烧……[详细]
  贾汪石雕,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贾汪石雕始于清末民初,距今120多年历史。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贾汪石雕也经过多次的兴衰起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兴盛,从事石雕的人数达到150多人,形成开采、设计、创作,雕刻、销售、运输一条龙。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原因贾汪石雕被迫停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逐步恢复生产。目前,贾汪石雕产品尤其以汴塘镇的石雕产品最为出名,规模最……[详细]
  贾汪独山唢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石崖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绘画,最早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红白喜事由鼓乐班演奏或伴奏,目前已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奏乐器。贾汪独山唢呐据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末年独山村李崇章随父到城南……[详细]
  烙画,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早期的烙画作品,多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实践,在吸收西洋画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收到了理想效果。当代烙画发展到丝绢、宣纸上,形成类似于国画的艺术品。烙画现主要分布在徐州市的鼓楼区。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详细]
  拾石籽,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拾石籽游戏始于明代中叶,亦称“抓子”、“拈石子”,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据考证,新沂拾石籽游戏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小时候女孩子一般没有什么玩具就开始玩石籽游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拾石籽的游戏。拾石籽所用器材就是五颗银杏大小的石……[详细]
  冯天兴烧鸡烹制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冯天兴烧鸡烹制技艺由创始人冯世舶创制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店铺定名“冯天兴”,寓意“繁荣兴旺”。民国时期深得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爱新觉罗·溥佐的喜爱,食用烧鸡后赞不绝口,并为店铺题字“冯天兴”。还将冯天兴烧鸡献与皇上,从此名声大震。爱新觉罗·溥佐所题墨宝保留至今,一直为店铺招牌。后“冯天兴”北徙彭城……[详细]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扩展,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徐州唢呐,俗称“喇叭”,吹管乐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之后从回族聚居的区域传播开来。在明宪宗成化年之后走进徐州民间。至今徐州唢呐广泛分布在徐州市全境及各县(市)区。徐州唢呐艺术音色高亢明亮、粗犷奔放。经过改制的唢呐,表现力更加丰富。既有南方的柔婉细腻之气,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之风。唢呐手常根据乐曲的情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