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新沂市民俗文化

新沂市民俗文化介绍

  周七猴子传说周七猴原名周嘉衸,子佐生,康熙辛酉(公元1681年)科举人,草桥镇纪集村董庄人,排行老七,自幼聪慧过人,乡人戏称“七猴”。周七猴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爱打抱不平,加之个性机敏幽默,利用自己的文才和聪明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方恶霸斗争,于是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关于他利用自己的文才和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主恶霸斗争的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当地民众、民间艺人、地……[详细]
  草桥柳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利用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文雅的特点,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草桥柳编技艺复杂,作品的形状不同,编织手法也不同。经过艺人独具匠心的设计,柳编制品装饰性较强,造型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轻便耐用,价廉物美,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新沂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传统作品为芭斗提篮、簸箕、针线筐等多种劳动工具。……[详细]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在新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沂剪纸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英为代表其风格豪放构思巧妙、独到,险中求胜没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为。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古拙、构思奇特而不拘泥于传统更多地采用了写意手法不追求形似以简约的刀法表达了心目中的生活。其作品多反映耕种、养殖、运输……[详细]
  新沂蓑衣制作为传统民间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可追查至清咸丰年间,是使用当地盛产的官草编制而成,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全为手工操作,不仅耗时较长,且需要娴熟的编织技巧。新沂传统成品蓑衣一般重4斤左右,状如披风,短至腰部,,造型美观、绿色环保、经久耐用,在当地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起到遮雨保暖作用,对研究我国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蓑衣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朴实自然、简洁美观,对于研究民间传……[详细]
  新沂锣鼓是新沂地区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各地的流传时间不同,但都是源于清代。新沂锣鼓由小板鼓、大鼓、大锣、小云锣、小锣、大铙、小铙七种乐器组成,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无鼓不成乐”又是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成锣鼓”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运用在民间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详细]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任太医院判的李时珍将“御酒”配方修改,制成了保健酒。因酒色微绿,被称为“绿酒”。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来到窑湾,因酒色绿莹,如同绿豆茶,遂赐名窑湾绿豆烧,从此“老瓦罐绿酒”就成了窑湾绿豆烧。窑湾绿豆烧的酿制,沿袭传统工艺,以红粮、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精心酿制,并配以优质红参、当归、天麻、砂仁、杜仲、枸杞等50余名贵中药,辅之冰糖熬制而成。熬制……[详细]
  草编(新沂蓑衣编织技艺),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蓑衣是旧时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在新沂一带,用来编织蓑衣的材料有茅草、高梁叶裤等。结蓑衣要先用好麻搓绳打领子。领上绳和草所结的扣子多了,决定蓑衣的大小,就好像用毛线打毛衣讲究扣数一样。在从蓑领向下编织的过程中,用茅草编织出的花领与格路,是极为美妙而多变的几何图案,而且是呈立体的。从拔……[详细]
  新沂窑湾甜油,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窑湾甜油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因窑湾镇气候潮湿,当地人惯食凉菜、生鱼虾,常受腹痛腹泻、肠胃不适之苦,严重者甚至食物中毒。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名医赵学敏、宗柏云会同当地知名酱园店老板赵信隆,将养生理念融入传统的酱油酿造工艺,研制了一种新的调味品,因其鲜味异常,余味微甜,当地俗语称之为“甜油”。加入了甜油的凉菜、生……[详细]
  新沂明帝捆香蹄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新沂明帝捆香蹄始于明朝。传说朱元璋幼年时曾在新沂沈圩舅舅家放牛,与邻居王屠夫交情甚笃。每次朱元璋放牛回来,王屠夫总要送些好吃的东西给他,其中朱元璋最爱吃的就是熟猪蹄。后来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念念不忘捆猪蹄的味道,诏书王屠夫进宫做捆猪蹄为其食用,为避“猪”与“朱”谐音之讳,改称“捆香蹄”。自此,捆香蹄便成了宫廷名菜,同时在民间……[详细]
  新沂巴山面酱,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据艺人讲述,巴山面酱和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的后人有关。蜀国灭亡后,刘禅的后人为了怀念这位- 之君,就袭用他“阿斗”的乳名,把芦湖改成“阿斗湖”,简称“阿湖”。由于当时食物贮存条件的原因,吃不完的大饼被风干,难以食用,他们利用从巴蜀带来的酿造技术,用当地阿湖甘甜的湖水,把大饼酿制成具有巴蜀风味的甜面酱,用作下饭的菜肴。现在,阿……[详细]
  新沂辫子辣汤,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姜家辫子辣汤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因当时姜家祖上卖汤的人留着又粗又长的辫子,且汤味鲜美,人们亲切地称为“辫子辣汤”。姜家辫子辣汤的创始人是新沂人姜洪俊,他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北京天桥卖辣汤为生,后被宫人发现,引入御膳房,专职汤粥类膳食。直到八国联军进驻北京后,姜洪俊被迫离京返家乡,继续经营辫子辣汤,传承至今。姜家辫子辣汤……[详细]
  新沂沙沟香油,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沙沟香油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一百多年历史。因沙沟地区的土壤和气候适合芝麻生长,生产的芝麻质量好,因此这里的人们多以香油加工为生,香油加工作坊也颇具规模,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后,沙沟香油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成立了新沂沙沟香油有限公司,生产的香油不仅作为徐州名特优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而且还远销京、沪、浙、鲁、豫、皖等地……[详细]
  新沂唢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据考证,北宋时代,徐州就出现了唢呐演奏,流入徐州各周边地区,新沂、沛县、邳州、睢宁都红极一时。新沂唢呐根据当代传承人杜军的传承谱系可查是自清光绪年间流传下来,至今已有近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新沂民风淳厚、崇尚礼仪。新沂唢呐在民间经常被应用于白事(丧)活动,与徐州唢呐婚丧嫁娶、祭祀等活动有所区别,曲目有《吊孝》等。唢呐在新沂也有着深厚……[详细]
  周七猴子的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周七猴原名周嘉衸,子佐生,康熙辛酉(公元1681年)科举人,草桥镇纪集村董庄人,排行老七,自幼聪慧过人,乡人戏称“七猴”。周七猴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爱打抱不平,加之个性机敏幽默,利用自己的文才和聪明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方恶霸斗争,于是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关于他利用自己的文才和智慧帮助弱……[详细]
  三仙洞传说,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三仙洞传说在当地流传已久,有据可查是从清康熙九年蒲松龄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幕宾时,途经马陵山,听其传说,并将《三仙洞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载入《聊斋志异》卷二十二,改名《三仙》。三仙洞传说的原文已无从考证,经过时代的变迁,流传下来的也只是现代白话文。目前,三仙洞传说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马陵山镇周边。三仙……[详细]